果农心目中的“果神”—牛自勉致富带头人
向雷锋同志学习,树立道德标杆;与雷锋精神同行,汲取榜样力量。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在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2013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今起,本报推出《与雷锋精神同行》专栏,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广泛宣传当代学雷锋先进典型,生动展现雷锋精神的时代新风。
牛自勉,男,56岁,博士,无党派,现任山西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山西省水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
牛自勉几十年如一日从事果树新品种与新技术的研究、示范、推广工作。在学习、科研上发扬雷锋同志“挤”和“钻”的钉子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1999年以来,针对我国苹果出现的树冠郁闭、品质下降等问题,率先在山西省开展了苹果高光效树形的研究工作,通过对老果园“提干、落头”一系列树形改造,明显提高了产量,改善了品质,增加了效益,形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被广大果农称为“我国苹果生产的二次革命。”
为了把科研成果尽快应用到生产第一线,把新技术送到农民的田间地头,牛自勉发扬雷锋同志大公无私的精神,经常深入果区传授技术,手把手教农民整形修剪,逐村逐乡对农民义务培训。15年来,他培训了运城、临汾、晋中、太原等8个市32个县区的果农31万人次,改造老果园90万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28亿元,为山西省苹果树形革命做出了显著贡献。果农说:“牛老师的心在果树上,牛老师在我们的心上,他是我们的果神!”
【对话1】
父亲起名“自勉”希望我上进
山西晚报:“牛自勉”这个名字挺特别,有什么寓意吗?
牛自勉:是父亲给我起的名字,父母希望我努力上进、自立自强。
山西晚报:您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
牛自勉:我是1978年考上山西农业大学的,就是国家刚刚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小在农村长大。当年高中毕业以后都要回到村里,所以我就在村里当了4年的生产队长。觉得自己对农业熟悉,就去考了,也考上了,就学果树农学专业。1982年毕业后参加工作,后来又在中国农业大学读了硕士和博士,这是工作十几年后的事情了。
山西晚报:您在2003年曾经去美国做博士后研究,有什么收获吗?
牛自勉:在美国呆了一年,是作为访问学者去的。这一年的时间根本不够用,要上课、做研究,还要做很多的产业实验。在美国学习有机水果的规范化生产,从果园的施肥、病虫控制,到系统管理技术等一整套有机果园的管理。
【对话2】
30年来坚持示范推广新技术
山西晚报:您从事果树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工作多少年了?
牛自勉:从1982毕业到现在,有30年了。
山西晚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您在山西省领头开展苹果高光效树形研究,这是一项什么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牛自勉:呵呵,你们外行肯定不懂嘛。简单地说,就是示范推广树体光能利用好、光和效率高、能够生产优质果实的树形。搞这项研究主要是因为那个时候,山西省苹果生产处于低潮期,果园树冠郁闭(密植栽培)问题十分严重,砍树的果园随处可见。如果示范推广这项研究成果,可以稳定苹果产量,增加果肉品质,提高果农经济效益,就是说能让老百姓吃到质量更好的水果。
山西晚报:推广得怎么样?
牛自勉:从1999年开始示范,2005年在全省大规模推广,对苹果树形改造至今已涉及33个县,重点应用到23个县,总面积覆盖100多万亩,亩产达到5000—6000斤。产量稳定,质量提高,能让果农卖个好价钱。这些年我们已经选育了16个果树新品种了。
山西晚报:我听明白了,通俗地说,这项新技术就是改造果园,修剪树形,生产优质苹果。那么向果农推广难吗?
牛自勉:太艰难了。因为果园的郁闭问题严重,所以必须动“大手术”。果农们没听说这项技术,所以很少有人愿意试验。
那时,我还在北京做项目,经常坐着火车去运城,有时从太原出发,有时从北京出发,清晨一下火车就直奔试验地。出来一工作就是一天,上午连续讲三四个小时的课,讲完课就马不停蹄地赶到果园现场对果农进行修剪培训。有时现场果农多,又没有好的扩音设备,我就得扯着嗓门喊,还要弯腰在树下锯枝,爬到树上修剪。培训结束了,天也快黑了,这时才有机会吃饭。可是这会儿,累得连话都不想说一句了。
山西晚报:看来,培训果农,吃苦挨饿是家常便饭了。您爬树修剪时会有危险吗?
牛自勉:哈哈,倒是没有摔下来过,但也有过几次危险。我们的培训大多在冬季。记得有一次特别危险,那是在2002年的初冬,我们去平陆县张村给果农培训示范。那天在讲课途中,科技局的司机突然打断了我,说外面已经开始下雪了,让我们赶紧收拾机器上车返回。但当时课只讲了一半,我知道很多农民是走了十几里路专程来听我讲课的,所以我就继续讲课。刚讲了一会儿,乡政府派人来催,这时台下的果农们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大家都劝我说:“牛老师,快走吧,我们等你下次来!”我们这才收拾了东西赶紧走,到达县城时,起初的小雪已经变成鹅毛大雪了,我们的车还是在山路的弯道上抛锚了,课题组的人都下了车,又是拽车又是搬石块堵车轮的。雪小后,我们才扫开雪道下了山。
【对话3】
下乡时总要带工具送果农
山西晚报:您眼中的雷锋精神是什么?
牛自勉:雷锋是位平民英雄,他每天也是做着平凡的工作。我的工作平凡,但跟老百姓的餐桌息息相关,必须带着责任心做事。我觉得自己把本职工作做好,种出更多更好吃的苹果,就是实践雷锋精神了。
山西晚报:除了培训,还会为果农们做些什么呢?
牛自勉:你看,那个小箱子,里面装着剪刀等修剪工具,还有果树栽培的资料。常年下乡做培训,我发现,一把专用果树修剪刀约100元,但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节俭惯了,旧剪子都钝了也舍不得换新的,时间长了,手上磨起了大血泡。于是,我就争取一些项目上的经费,购买工具和资料,每次下乡都带上一些,免费送给果农朋友。让他们学好种植,剪好果树,多挣些钱,也给咱们的餐果多添些香甜的大苹果。
本报记者 李莉 实习生 崔静
■片段
“一会儿聊,先尝尝我这苹果!”“嗯,真甜!”“那当然,这是新品种!”
格子衬衫、牛仔裤、健康的小麦色皮肤……眼前的牛自勉热情,不说采访,先递给我们新技术培育出来的红苹果。听到我们夸苹果甜,牛自勉开心地说:“就跟苹果打交道了,一听到有人说苹果好吃,心里就觉得甜!”
说起自己的科研成果——苹果高光效树形种植,牛自勉就滔滔不绝。正像采访前预料到的,由于专业性强,我们听不太懂,所以不得不数次打断请他解释。
当说起自己的“先进事迹”,牛自勉变得有些腼腆了,他说:“我也就是干了本职工作,没啥。”一句话让我们的采访陷入尴尬,最后我们让他讲和果农的故事,才有了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