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总理”杨艳荣乡村爱心故事
因为水管跑水,三号楼两户居民各说各的理,互相抱怨,非要社区主任杨艳荣“说个公道”。
这一天是3月28日,作为阳泉城区小阳泉南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主任的杨艳荣就这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实地了解情况后,杨艳荣苦口婆心做起了双方的工作。解了心结,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得多了。一方说赔礼补偿,另一方说不用客气。送双方下楼后,杨艳荣才感觉嘴干舌燥。
谁家冰箱坏了,她打电话叫志愿者;谁家婆媳闹别扭,她上门当“和事佬”。作为社区的“小巷总理”,年过花甲的杨艳荣每天管的都是“针头线脑”的琐事儿。这些事情在外人眼中繁杂琐碎,她却觉得虽然辛苦但却快乐。
2002年,杨艳荣退休。“热闹了那么多年,心里空空落落”。她主动请缨,到社区工作。
小阳泉南社区是阳泉城区的一个老社区,居民6000多人。“黑房子、矮凳子,桌边坐个老婆子”。工作人员出门,口袋里揣着印章,需要就现场办公,被社区居民戏称“皮包社区”。
上任第一把火,杨艳荣提议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想法很好,热热闹闹跑了好多天,街道、区里几圈转下来,却没什么收获。
资金没有,到处化缘,客气的倒一杯水送客,不客气的推脱不见。
事情还是要干。没有启动资金,家里的钱拿来垫付。“盖房子、筹钱、买砖,哪个是女人干的活?”老伴打劝。杨艳荣说:“哪个也能干!”
一年下来,五层的社区服务中心竣工。社区居民有了休闲娱乐专用场地、戏曲排练中心、悄悄话室、温馨话室、科普活动室,“皮包社区”一跃成为省级文明社区。服务中心揭牌,社区居民主动贴对联放炮,热闹得像过节。
要说盖房子还并不是“小巷总理”最头疼的事情。
社区居民郝连庆下岗,母亲瘫痪在床,家里十分困难。几年前弟弟病逝,弟媳出走,唯一的小侄女也到了这个“四面漏雨”的家。2008年,侄女考上大学,郝连庆犯了难。
杨艳荣在共青团阳泉市委和驻地企业间奔走。一次次碰壁,有人不理解,“又不是你自己的孩子,再说穷人多了,你能都管了?”杨艳荣心里委屈,脸上依然笑着,“一个院子,就是一家子。我是主任,我不管谁管。”5000元助学金和2000元募捐款交到孩子手中,杨艳荣比孩子还高兴。
有一名居民因患小儿麻痹,腿部落下残疾,并且和妻子都没有工作,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有一名大学生原本在外地有份工作,可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回到阳泉后工作却没着落;还有一对夫妇双双下岗……“小巷总理”杨艳荣为这些事急得“上火”。
“授鱼”还要“授渔”。聘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社区成立“创业就业培训基地”,开展美容美发、刺绣、电脑操作及维修、民间小工艺品制作等专业技术培训。近几年,杨艳荣和社区姐妹们克服多重困难,多方筹集资金,组建了一个礼仪服务中心,安置了80名下岗失业人员;投资5万余元建起了一个汽车存车场,为两名“零就业家庭”人员安排了工作;投资近10万元,开办了社区阳光服务中心,开设方便餐桌、家政、保姆、钟点工等方面的服务,带动17名居民上岗就业。社区开展免费的职业介绍,先后为社区失业人员和无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帮助230余人找到了工作。
有事问社区,难事找主任。“小巷总理”杨艳荣说自己现在经常忙得“四脚朝天”。
十八大结束后,阳泉城区成立了以杨艳荣命名的“艳荣工作室”,主人就是杨艳荣。作为给群众提供志愿服务的新载体,杨艳荣给自己的“艳荣工作室”赋予了7项功能:政策宣传、养老助残、党员教育、文体健身、医疗保健、心理咨询、小区维护。
杨艳荣更忙了。用老伴的一句话说,虽然是一个全国最小的主任,管的事不亚于“大国总理”。
杨艳荣听着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