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小店区王吴村:奏响“田园交响” 重塑乡村魅力太原
抢抓乡村振兴大好机遇,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统领,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以原有“产业基础、农耕文化、饮食文化、人居文化”为依托,以三产融合为途径,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王吴村蹚出了一条以“现代农业+旅游”“特色文化+旅游”“休闲服务+旅游”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新路子。
王吴村历史悠久,遗存众多。现存有吴家宅院400年历史老宅、5座古建筑庙宇、曾为清朝贡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猪胰子等等。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郊村为了让更多村民留住乡愁,记住家乡,近年来,通过打造百亩花海,市民菜园共享、专利授权的网红摇摇桥等娱乐项目……集美食、娱乐、赏游、采摘于一体的特色农业。
错过了夏日里的百亩花海,美食及娱乐等项目,2020年12月22日,记者驱车前往王吴村一探冬日里的“王吴特色”。
王吴村位于小店区和清徐县交界处、潇河南岸,西接大王线,东邻208国道,距离市区约30分钟车程。行政区域面积7.85平方公里,有居民2544户、7036人,耕地7638亩,是小店区最大的行政村。
土地流转
盘活资源“流金淌银”
“现在的日子太好了,每个月5号前就领上工资,月月都有现金收入,上街出门转再也不愁没钱买东西了,你看我们村家家都盖的小二楼,别提日子有多好了,一点不比城里的生活次。”今年60岁的王保德告诉记者。
2018年以前,王保德全家8口人靠着5亩薄田维生,家里就种些玉米,一年到头来,也没多少收入。现在他们全家把家里的地全流转给村集体,每月除了固定收入之外,到了年底还能拿到每亩1050元的土地流转费和合作社的分红,守在家门口就有现金赚。
王吴村,全村人均耕地1.3亩,分散在各家各户,以投入少省人工的玉米种植为主,亩均年收益仅400元到700元,土地逐渐沦为废弃或半废弃状态,农民收入越来越依靠外出务工。如何将分散的土地资源整合发展城郊高效农业,是近年来村“两委”班子迫切想解决的问题。
村庄变小康,做强集体经济,需要一个坚强团结的基层党组织班子。王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永强表示,村“两委”班子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定期与村民座谈等方式,既要了解村情民意,也要保证民主决策,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王吴村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雨,2018年2月份区乡动员会一开,王吴村便冲在了前边,马上召开会议安排动员,以每年每亩1050元的土地流转标准和后续每两年增加100元的红利形式,迅速取得了全体村民的支持,逐户完成确权登记并签订流转合同,由村集体对流转土地统一规划、管理和经营。正因为土地流转开好了头、起好了步,王吴村接下来种植结构的调整才得以在短时间内完成。
土地流转出去收取租金,而且在自家门口就可打工赚钱,一份地带来两份收成。王吴村不仅盘活了资源,村民还增加了收入。合作社吸纳土地流转的农民成为合作社的工人,并采用“保底+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日收入达120多元,年收入超过2万元。
田园项目
引来游客富了村民
“葡萄采摘节上,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500亩花海田园旁,向日葵、波斯菊连片成海,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来拍照打卡;村里开设的饭堂里,一桌桌农家菜陆续开席……”王吴村副主任吴文平告诉记者,这里自2020年7月27日牺汤采摘节开幕后到10月底,特别热闹。而且从8月上旬到9月初,就累计接待游客3万人次,门票餐饮收入达到110余万元,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
今年53岁的王保卫是王吴村土生土长的村民,也是全村第一批尝试种植葡萄、发展葡萄采摘的农户,每年葡萄采摘期,他都忙得脚不沾地。王保卫说,2020年已经是他种植葡萄的第九年了,以前他从未想过,小小的一串葡萄能为生活带来如此令人欣喜的变化。王保卫发展葡萄种植尝到了甜头,也让村里许多处于观望的种植户下定了决心,现在,全村已有葡萄种植户近百户。
2018年5月,王吴村成立了太原市小店区兴壮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将全村的7600余亩土地进行集中流转,扩大特色品牌早黑宝葡萄、玉露香梨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通过深挖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现代旅游观光农业,利用互联网强化“网红桥”等特色旅游资源的宣传推广,全力打造“开心农场”、千亩花海,连续四年成功举办葡萄采摘羊汤节,“农业+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得到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得到较大提升;通过采用新技术不断提升农业发展质量,2019年建立起以高端农业和现代科技为引领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全园引入无土栽培等新农业技术,农业发展的集约化和科技含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吴文平介绍,2012年以来,为增加村民收入,王吴村一直围绕葡萄种植做文章,“早黑宝”葡萄种植面积逐渐发展到600余亩。在王吴村以村北的“早黑宝”采摘为中心,辐射延伸打造花海田园、植物走廊等时令性景观。同时,借助小店牺汤(羊汤)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采摘节,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引入“网红桥”等娱乐项目。2019年,王吴村被评选为“山西省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走出了一条“旅游+”特色发展致富的新路子。
今年61岁的吴会平有着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市民农田”的管理员。吴会平告诉记者,“自‘一分地’开通后,每年都没闲着,从3月份开始到年底,一直要干10个月,市民需要种什么,我们就负责种什么,既干的是农活,又有工资收入,一年到头来,我们家打工挣的钱加上土地流转分红,一年到头能挣两万元左右。”
村里有块“市民农田”——远远望去,豆角、茄子、西红柿、黄瓜等菜品长势喜人,田垄上还见缝插针地栽种了小葱、毛豆。在王吴村“市民农田”由800余块“一分地”构成,市民按年租用,可以种植不同品种的蔬菜。认购农田的“主人”如果时间忙顾不上,王吴村还安排有“农田管家”提供田间管理服务,并通过微信群及时通报蔬菜生长状态。
2020年,王吴村还特意为疫情防控期间驰援湖北的太原市147位医护人员免费赠送了“一分地”的使用权。同时王吴村充分利用评选乡贤、十星文明户活动,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参与美丽家园建设和管理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科普教育
赋予村庄文化特质
王吴村村民吴爱义告诉记者,2020年村里还特别为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制作了可行的不同学科劳动教育项目学习清单,学生带着学习目标前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真正寓教于乐,营造了生活化的教育环境。
在王吴七彩农耕园内,学生们通过参观、采摘农作物,了解毛豆、花生、葫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的特点和种植方式,体会从田间到餐桌,食物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珍惜粮食、厉行节约的意识;走进花海,了解硫磺菊、百日草等花期和种植方式;参观无土栽培蔬菜培育种植大棚,了解科技种植的发展历程和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劳动教育项目学习帮助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有效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王吴村有着浓厚的红色文化基地,现存有的董家院是抗战时期清太徐党政机关的主要驻扎地之一,是太原情报站和敌工站的主要驻扎地;王家院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太原情报站在太原南部平川的常驻地,潘家院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我党青救会在太原南部平川对敌斗争的驻地。2019年11月,小店区委党校首次将王吴村打造为校外教学点,目的就是通过红色文化引领,带动王吴农业提档升级。
农村基层组织作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农村落实的直接推动者,王吴村干部抓住党的建设这条红线,抓牢“新农村、新产业”两个关键点,在思想行动上始终与区委、乡镇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以本村资源为依托,以三产融合为途径,不断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化区位优势为经济优势,初步改变了单一粮食作物种植的产业模式,蹚出了一条以采摘旅游观光为主的王吴特色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新路子,为建设美丽、富裕、和谐的王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王永强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乡村振兴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篇重要文章,不是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为此,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遵循,在兴晋强晋富晋的“四为四高两同步”战略目标指引下,乘势而上、久久为功,砥砺前行,不负重托,守魂、寻根、亲民、革新,蹚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的田园综合体建设的路子来,立足乡村发展的实际、遵循乡村发展的规律、体现乡村发展的特点,奏响“三农”发展全面转型、乡村全面振兴的“田园交响”!
通过田园综合体的发展,现在的王吴村流传着这句话,“乡村大舞台,有梦请你来;田园风光美,产业科技带;紫色是葡萄,绿色是蔬菜;五彩成花海,村民富起来。”昔日贫穷落后的王吴村现如今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