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十年时间做好一件事致富带头人
22年前,父母供他上完学,让他离开农门成为一个城里人,他却用22年时间,把自己又变成了一个农民。他就是山西中农乐农业科技公司董事长,中国农村致富带头人——杨良杰。
杨良杰的每一个头衔都很响亮,但最让他自豪的头衔却是“果农的贴心人”。在毕业的第三个十年,他致力于“互联网+果农服务”模式的探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
扎好根才能枝繁叶茂
1994年,刚毕业的杨良杰被果农报社招聘为编辑,负责果业技术版。学画画、搞艺术的他不懂技术,到处拜师学艺,主动联系全国有名专家,全程陪伴来运城讲课的专家。几年下来,从本地农业推广部门的技术员到中国农科院里的大专家,从田间地头实干出的土专家到来华讲学的日本洋专家,都成了他的好朋友。他把这些大专家的先进经验、实用技术转化成农民能读懂、用得上的实用技术,通过报纸传播给果农,这一干就是十年。十年间,他撰写发表各类专业科普文章上千篇,与专家合著出版果业专业方面书籍十多部,成为“粉丝”遍布全国的果业专家。
2002年11月,《果农报》更名为《瓜果蔬菜报》,主管单位变成了中国农科院,报社迁至北京。他是原单位唯一被挑选的人员,工作半年后就被任命为副总编、执行主编。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取得了北京大学的本科学历,知名学府的学习经历和农业领域的最高殿堂——中国农科院的工作经历拓宽了他的眼界,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种若有所失的困惑,他失去了什么?反思过后,他找到了答案——渐渐远离果农的漂浮感。为了给自己挚爱的事业找回“根”,他决定回运城,打造一个全新的科技推广模式。2004年10月,他正式辞职,价值几十万元的住房和年薪10万的稳定收入一下子没了,别人还在为他的“折腾”感到惋惜和不解时,他已经马不停蹄地干完了三件事:在中国农科院里注册了民营果树科研所——北京中农乐果树新技术研究所,作为联络全国专家的窗口;在运城成立了一个专门组织服务、指导基层合作社的新型组织——运城中农乐果业联合社;与运城市果业局联合办了一份专门服务会员的内部刊物——《果业科技与信息》。对于全新的科技推广模式,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为了尽快把最先进的果树管理新技术传授给果农,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它落地生根,杨良杰把桃、苹果的技术要领绘制成彩色挂图,把老师在园里具体的操作刻录成光盘,免费送给果农。十多年来,中农乐赠送挂图100万余张、光盘20万余套。
杨良杰还把乡土能人组织起来,依靠先进的果业创新技术、“保姆式”进园服务的模式,以及配套、完善的标准化生产流程,把示范园打造起来,让中农乐的讲师、技术骨干、示范园主通过培训提升走进果园,把先进的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看着它开花结果。据不完全统计,十多年来,杨良杰个人免费为果农讲课超过3600场,受训果农超过200万人次;中农乐先后在全国建设水果示范园4862个,帮扶打造各类高效示范园近2600个。因为树形改造合理、投资力度加大、精品意识增强,这些示范户均取得了高效益,平均亩效益1万元至3万元。
根深必能枝繁叶茂。如今,中农乐在万荣、临猗、芮城、平陆以及陕西渭南、洛川,甘肃静宁,河北顺平,河南三门峡等地果区陆续建起了技术工作站,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组织服务人数最多的一个民间果业科技服务组织。
让“互联网+”带果农飞
2015年,中国水果产业普遍遭遇下行压力,千万果农面临从事果树种植以来从未遇到过的局面。面对果业新常态,杨良杰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大胆与中国电信联手,打造出“千乡万村”APP果业科技服务互联网平台,于2016年4月9日正式上线。
平台上线后,很多果农没有WiFi,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对此,杨良杰组织工作人员、讲师、技术员,上门手把手去教果农从零开始,学习使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果农白天忙,他们就晚上组织学习;晴天忙,他们就雨天组织培训;一次学不会,就天天上门去教。他用“面对面”“手把手”的“笨办法”,使原有的15.8万户果农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技术服务领域。
现在,果农可以免费下载“千乡万村”APP,获得个性化服务,让管理果园更轻松,学习技术更便捷,购买农资更优惠,销售果品更简单。目前,30万上线人数的“千乡万村”APP平台,正在带领中国果农走向全新的果业时代!
当前,中农乐“有身份证的苹果”基于“千乡万村”APP强大的数据和资源优势,已经开始与湖北“亲亲果园”大型水果连锁机构、上海“拼好货”APP大型水果电商联手,开启新的市场对接模式,近千吨“中农乐有身份证的苹果”已进入一线城市高端水果市场,正在引发水果产业的种植、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和品牌营销等全产业链的变革!
果农需要技术、需要信息,需要杨良杰。他的第三个十年才刚刚起步,我们坚信,他一定会成为中国果业互联网界的阿里巴巴、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