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好领班——记前黄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裴海平致富带头人
2012年9月27日至30日,由农业部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主办、为期四天的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的专业合作社展区,一个展台上摆放着来自山西省平定县东回镇前黄安村东安农业生态专业经济合作社的“黄安”牌杂粮产品。
副省长郭迎光在省农业厅厅长李平社和副厅长左义河的陪同下巡视山西展团。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展厅“黄安牌”展品面前,他们品尝着“压面饼”赞不绝口。“香脆可口……”“营养还蛮丰富的……”在这次交易会上,“黄安”牌小米以米色金黄、饱满纯净、香味浓郁、口感细柔、制作方便、营养成分丰富等特点,受到各方好评,一举夺得金奖。
前黄安村地处大山深处,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这里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水资源匮乏。以前村里大多数人依靠土地进行传统种植,农民增收渠道窄,收入十分有限,日子过得紧巴巴。2002年,全村人均收入还不到2000元。可就是这么一个纯农业村,从2003年开始,干部群众不断学习求发展,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路。前黄安村民不约而同地说,前黄安村之所以能走上快速发展之路,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因为当初选对了一位好的当家人——裴海平。
裴海平,今年48岁,是东回镇前黄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作为土生土长的前黄安人,高中毕业后,裴海平先后在煤矿当过矿工,干过保安,在冶金集团挂职锻炼过,通过考聘,到床泉乡、东回镇当过经管员、民政员。2003年县委、县政府鼓励机关工作人员走出机关,下村任职。他响应号召回村,决心用自己多年来学到的知识和一颗为民奉献的热心去“赌”一把,看看能不能让前黄安村早日走出贫困,尽快富裕起来。
2003年2月,裴海平以高票当选为前黄安村村委会主任。
他对村里的贫穷和落后有思想准备,前黄安村位于平定县东部,全村有435户1228口人,耕地面积2519亩,是一个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的纯农业村。这些他是知道的。可是当时村里的经济现状还是让他大吃一惊:集体只有几间旧房,门锁还都生了锈。村委会既无存款,又无现金,还有一万多元的欠款。在这样的基础上谋发展,谈何容易!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面对困难和压力,他暗下决心:干不出成绩、干不好工作绝不罢休。一定要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一定要让群众的日子好起来,一定要让村里的面貌靓起来,让每一个村里人走在外面都能自豪地说:我是前黄安村人。
找准突破口 起步先修路
要发展,以哪里为突破口?
“要想富,先修路”。没有条像样的路,就算有金山、银山,也是白搭,何况前黄安这样偏僻落后的山村。村里通向外面世界的只有一条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拐弯旮旯的土道。裴海平下定决心:修一条像样的硬化路,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新一届村委会班子治理村貌的力度。他连夜组织村支两委、党员代表、村民代表60多人召开会议。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修路是好事,可都说:钱从哪里来?裴海平提出了三点想法:一是动员在外工作的前黄安籍人、村里的党员干部和有机动车辆的村民带头集资捐款;二是发动劳力投工,村里每人砸一方石子,壮年劳力再加一方;三是想方设法赊购修路用的材料。他的办法提出后,有少数村民代表说:“壮年劳力又投工又投料,费用大,俺有意见。”“投资60多万元,对咱们这个巴掌大的村子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啊,光靠集资能解决?再说,材料能不能赊回来?要是开了工,材料却没有,资金也不够,怎么办?”
他们的担心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刚上任的裴海平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在必须作出最后决定的关键时刻,村里一些有威望的老干部、老党员认为:“咱修自家的路,国家还给予资金帮助,难道咱自己就不应该出份力?再大的困难咱也得修!”看到这些人支持裴海平,多数代表下定决心。经过代表的表决,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修路这件事就定下来了。
老党员在关键时刻的支持和大多数代表的信任,使裴海平感到了党组织的作用和群众的力量,他充满了信心,坚定了信念,只要依靠党,依靠群众,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第二天,裴海平把家里积攒的两万块钱拿出来,又动员村里的党员干部和在外人员积极捐款,大家你500,他300,不几天就捐出了7万多元。买黄沙的钱是凑够了。于是,村委会组织人员平整路基,修建了十一处排水沟;买石子的钱没有,村干部带领群众砸石子,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十来岁的娃娃全上阵。短短几天,1500余方的石子就堆了起来。上级交通部门领导视察现场,看到了堆起来的石子山和人们热火朝天的干劲,称赞说:“前黄安人的干劲真不亚于当年的锡崖沟和大寨人。”
领导的称赞虽然是强大的动力,可裴海平头脑异常冷静,他知道村里面临的困难。硬化路需要水泥,没有水泥咋办?他到水泥厂去赊水泥。当时水泥是紧俏货,即使有钱的村前来买水泥还得排队等。水泥厂厂长见裴海平没钱,明确表示:一切免谈。没有办法,裴海平只好跟在人家厂长屁股后面,一遍遍说好话,发誓,承诺。厂长见这个瘦瘦的年轻人为给村里修路,三天两头来死磨硬缠,有时简直不顾脸面。厂长被感动了,答应赊欠给前黄安村水泥,但到年底必须还清欠款。
为了硬化公路的机械,他八上村里的对口扶贫单位——阳泉市宏厦三建去请求援助。出差期间,他能当天赶回,决不在外住宿,实在没办法,就住最简陋的招待所,吃方便面,啃干馍,尽量给村里节省费用。他的真诚和为民办实事的信心决心感动了帮扶单位,他们破例为村里公路硬化提供了设备,还专门派两名技术人员住到村里,进行技术指导。
黄沙、水泥、石子都备齐了,施工设备也有了,硬化便开始了。裴海平更忙了。他每天早五点到晚十点忙在修路工地上。当时,他上初中的闺女正发高烧住院,一开始他都顾不上照看一眼,孩子住院三天后,他才在拉运水泥的途中顺便到医院看了一次。妻子骂他是不称职的父亲,说:“别人的孩子生病父母都在身边照看,你这爸是咋当的?”当时他心里也很惭愧,但裴海平认为修路是全村大事,不能耽搁。他对女儿说:“好好养病,等咱村硬化起了公路,你走在平展展的水泥路上,心里肯定高兴,自然就理解爸爸了。”
就这样,裴海平带领村民大干了88天,把一条长3公里、宽4.5米、厚20公分的硬化路修起来了。通车剪彩的当天,市、县领导鼓励他说:海平,在这偏远的山区农村,你率先修起了这样的标准路,实在不容易,以后要继续努力,好好干!
几年来,正是裴海平和村委会班子带领大家艰苦拼搏,前黄安村硬化了通村路、通庄路、通户路和机耕路26.5公里。如今的前黄安村硬化道路四通八达,彻底告别了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的土路。大伙说,俺们修出了一条发展路、富裕路、希望路!市委、市政府授予前黄安村“公路建设模范村”称号。
勇立“军令状” 荒山披绿装
2005年9月26日,记者在前黄安村的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地上看到,村主任裴海平正忙着对栽种的每一棵树进行质量检查。眼看中午1点多了,他却跑上跑下,忙个不停,根本没有下山的意思,记者不禁对这位“工作狂”大加赞扬,不料他却认真起来:“你们哪里知道,我可是在市里的领导面前立了‘军令状’的,不加紧干不行。”
这是怎么回事?
修了路再种树。裴海平2004年就产生了在村里大搞绿化的想法。当时正好市、县财政、林业专家来前黄安村调研,一位领导说:“你们这里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种树成活率不高,不适宜造林。”裴海平听了不以为然,因为他坚信“没有种不活的树、没用栽不成的林”。当场他向领导专家们立下军令状:“正因为水土流失严重,才更需要我们植树造林,如果栽植的树木成活率达不到验收标准,我主动辞职,接受组织处分。”领导们听了他的表态,说:“你这位村干部敢立军令状?行,给你任务,年底看结果。”
为了兑现诺言,裴海平组织党员、群众100余人上山了。
说着好说,干开才知道“难”的滋味。在干石山上刨鱼鳞坑,村民的镐头刨下去火星四溅,震得虎口发疼,一个好劳力半天才能整好一个坑,并不是计划中的十几个。第一天下来,大伙刚开始的那种豪迈壮志就减弱了不少,对能否在这样的干石山造林产生了疑问,累得浑身就像撒了架的裴海平,决心也有点动摇:“刨个坑都这样难,什么时候才能栽上树?”当天晚上,他回到家,身上的土没扫,脸没洗,晚饭没吃,一下子倒在床上望着屋顶发呆。妻子知道他在想什么,开导他说:“军令状也立了,工也开了,干到这个份了,你能打退堂鼓?再大的困难也得想办法克服,硬着头皮干下去。明天开始,我动员妇女给你们送饭送水上山,给你们鼓劲。你们中午就别回家吃饭了。”
妻子的话重新燃起了他的信心,也使他想起了刚开始回村任职时的豪言壮语。
决心干下去。
第二天,他组织召开了全村党员会议——这是裴海平一贯的做法,每当工作中遇到困难,总是和党员们一起研究克服困难的办法——研究如何才能提高刨鱼鳞坑的速度。他们经商量,决定改变办法,不能硬是在石头上往下刨。遇到石头,就用撬棍撬,锤子砸;这样还不行,就不要硬拼,从别处挑土来倒在石头上造坑。
就这样,裴海平和村民奋战在造林第一线,克服了难以想像的种种困难,硬在干石山上栽植了1000亩生态林。当年底,上级部门验收时,看到山上绿油油的松柏林,完全达到了验收标准,高兴地说:“这石头山也能栽活树,真是不容易呀,明年继续给你们村任务!”
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山绿化了,村里还要大力发展经济林。当地自古流传着一句古话:“吃核桃到黄安,黄安是个米粮川。”前黄安村的核桃种植历史悠久、数量多,但都是传统的老品种,收入低。为了把核桃种植发展壮大,他们结合市、县的核桃树种植补助政策,制定了核桃树发展规划。
计划虽好,但由于核桃树生长周期长、见效慢,而且不允许间种玉米等作物,农民普遍存在不想栽、不愿栽的思想。针对这种情况,裴海平在动员会上不厌其烦地给农民算经济账:核桃树进入盛产期后,一亩地能栽25棵,一棵树能产4公斤干核桃,一亩地就能产100公斤,按当时的每斤10元的市价计算,一亩核桃就有2000元的收入,而且套种谷类、豆类等杂粮后,又能增收1000元,这样下来,一亩地有3000元的收入;而一亩玉茭只能收入1000余元。他一边通过会议动员,一边带领村民代表到汾阳、赞皇等地实地考察,大家的顾虑才打消了。随后,党员干部带头,积极引导村民种植核桃树。当年,他们先后种植的2000余亩核桃树,有一半以上已经挂果,当年的荒山坡如今变成了漫山遍野的“摇钱树”。
敢想谋发展 壮大合作社
裴海平给自己定下的人生格言是:“敢想谋发展、敢干创新业。”
路通了、山绿了,核桃树也种下了。裴海平看到单靠个人、一家一户是发展不起来的。为此,他苦思冥想,到市县农业局、工商局等部门了解成立合作社的相关政策,回来后组织动员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集资入股,终于在2006年,前黄安村村支“两委”带领村民自发成立了平定县东安农业生态专业经济合作社,社员560人。
平定县东安农业生态专业经济合作社,合作经营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几年来走出了以合作社加基地、加农户的道路。当时有村民怀疑地问他:“合作社挣了钱好说,赔了钱怎么办?”裴海平分析了当时的农产品市场后,发现缺口大、市场前景好,对有怀疑的村民说:“咱们的产品既绿色、又环保、质量好,不愁销,所以大家尽可放心。”
合作社成立之后,裴海平试行党员先行先试的办法,为村民领路。在种植方面由党员裴喜科带头,种植谷类、豆类等优质小杂粮1000多亩。在养殖方面由党员时瑞红带头,建起了獭兔养殖基地和养鸡园区。在林业方面由党员卢三艮带头,大力发展晋龙1号、晋龙2号、辽核1号和辽核7号等优质核桃2000多亩。在农产品加工方面由党员耿存梅和卢爱林、耿翠兰带头,生产加工杂粮饼、擀面、核桃、小米等系列产品。
如今东安农业生态专业经济合作社的社员们都说,没有裴海平,就没有他们的合作社,没有合作社,就没有前黄安村的今天,黄安牌小米绝对到不了首都展出并获金奖。
事实确实如此。
合作社成立后,身为理事长的裴海平意识到,要想让他们的合作社跟别人的不一样、有更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品牌。前黄安土特产那么多,一定要在这方面做文章。裴海平每天跑县城、跑部门,给前黄安土特产设计、注册商标。2007年,东安农业生态专业经济合作社产品在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黄安牌”商标,内容涵盖核桃、杂粮饼、擀面、苹果、红枣、杂粮、笨鸡蛋等十大类农产品。前黄安村成为阳泉市率先给核桃注册商标的村子。有了自己的品牌,合作社发展就有了方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而品牌就是商品的名字。有了名字,就有了优势。”裴海平很庆幸他们选对了路子:“自打注册了商标,人们很容易就能记住‘黄安’这两个字,俺村的核桃一直受欢迎。”
艺高人胆大 甘泉汩汩来
2013年10月2日上午11点,在前黄安村村口新建的水泵房内,裴海平按下水泵按钮,397米深的水井中喷涌出第一股清泉,注入新修的蓄水池中。自此,前黄安村1228人用上了甘甜清澈的深井水。
这天,不少平时基本足不出户的老太太、老大爷都来参加出水仪式。他们饱经风霜的脸上都抑制不住笑容,笑眯眯地让人分不清哪是皱纹哪是眼睛。一位满嘴只剩三颗牙的老大爷一边品尝甘甜的深井水,一边对电视台记者说:“我活了八九十岁啦,做梦也没有想到前黄安也能打出‘活水’来,海平这娃行!”
说起“海平这娃”打井的事来,前黄安村没有一个人不夸的,有的村民甚至说这娃真有点“神”,他说哪里钻,哪里果真出了水,不是有点不可思议吗?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前黄安村已成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纯农业村的一面旗帜,他个人也先后被国家、省、市、县授予各种荣誉称号,他是“全国新农村建设典型人物”。是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是山西省劳动模范。裴海平面对众多的荣誉不仅没有自满,而且还有点莫名其妙的不安。他深知,前黄安的发展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就是“水”的问题。前黄安村是个靠天吃饭的纯农业村,十年九旱,吃水用水靠老天下雨。要想长远发展,不解决水的问题是不行的。一开始,裴海平和支村“两委”带领村民在“水”上做文章。在阳泉水利局的帮助支持下,村里打旱井50眼,新修150立方水窖六个,修建谷坊坝、淤地坝5处,初步解决了人畜吃水和养殖业用水问题。他们在此基础上发展了2200亩核桃,养笨鸡、獭兔1万只,还新增小杂粮基地500亩。但是,各业规模要扩大,这点水就不够了。
水资源匮乏,一直是影响前黄安村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解决这一制约全村发展的瓶颈,裴海平早就琢磨打一眼深水井。
上世纪70年代,这儿也由集体出钱打过机井,但没有打出一滴水来。全村的吃水就靠祖辈留下的几眼水井。后来村里人口多了,家业大了,水自然越发不够吃,村民不是去很远的地方去集体取水,就是套上排车到几十里远的有水的营庄村去拉水。农业学大寨期间,前黄安村人也学习大寨人战天斗地的精神,打井抗旱,打井的地点选择在水流汇聚的地方,有时打出了水,但灌满井的时候实在少,就是一点点潜水,不知不觉渗漏得无影无踪。所以打旱井去抗旱只能解决吃水的问题,只能解一下燃眉之急。
前黄安这一带一直没有可打的地下水,这是以前的定论。他们先后多次请来几个探测队探测,都否定这里有地下水源。
但裴海平不相信一些所谓的“定论”,他参加过有关培训学习,也走访过本村和周围邻村的老人,再根据他的实地考察,他认为前黄安村口有足量的地下水源。最后的确定探测是河北专业打井部门确定的,但他们也说有很大的可能这里钻不出地下水。
裴海平在支村两委班子会议上拍板决定:请河北某专业打井队打机井。近几年来,裴海平提出的每个建议,村里班子成员基本没有反对的,可是这次,村里有的老人劝说裴海平:“到这儿探测打井也不是一次两次,在这穷山恶水的山村,没有地下水可打是早有定论的,农业学大寨也在这一片打过机井,一处有水但没有几天,水就少得可怜而废置了;一处打了很长时间,始终不见水,最后也停止了。打机井可花钱了。”
裴海平理解人们的担心,但他更相信自己的判断,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他坚持自己的意见。
这是2013年,前黄安村已是县里市里乃至省里挂号的先进村,裴海平早已成为平定县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榜样。他要打机井,影响很大,不仅村里人在为自己的带头人捏着一把汗,周围村子的干部和群众也在盯着他。
裴海平打报告到市县申请政策扶持,但市县的专家领导认为在那里打机井成功不大可能,始终抱怀疑的态度,都不敢支持这似乎劳民伤财的事情,审批的事情就迟迟不能下来。
裴海平经过十年的历练,自信心很足。他认为自己科学认定了的事情就要说干就干。他在和河北省打井队签订了不出水不付费、每小时出水20方以上才付费用的合同后,在审批结果没有下来之前就于当年5月10日在三点一线的村口开始动工钻井,他盼水的心情太急迫了。八天的时间,八天的煎熬,八天机声隆隆,让裴海平也经过了八天的提心吊胆、日思夜想,虽说自己硬着头皮上马了,可是万一出不了水,自己怎么向父老交代呢?虽说打不出水不给工钱,可是……可是投资有120余万元,这可是赊、借、贷来的……
“出水了!出水了!”人们的喊声传入他的耳朵时,快五十岁的他一蹦三尺高。当他亲眼看到汩汩流淌的深井水喷出时,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
他赶紧向上级部门报告了这一被认为不可能发生的喜讯。从当天开始,封水,造井,修池一系列工序立即展开,审批的报告随之下来。
成功出水的这口深井是东回镇目前最深的一口水井,出水量达到每小时30余立方米。据裴海平介绍,这口井不仅能够满足本村人的生产生活用水,还可缓解周边约3万人的吃水问题。下一步村里还将投资60余万元修建水池、铺设供水管道等,让深井水流入村民家中。“明年自来水入户工程将全面完成。”裴海平展望的是新黄安更加美好的前景。
工作齐并进 为民一片心
农民收入提高了,村里富裕了,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了裴海平工作中的又一件头等大事。在硬件上,村里投资20余万元硬化了7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集贸市场,购置了10余种健身器材。建起6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藏书一万余册。为220名老年人办理了老年优待证,建起了120户的节能吊炕工程,修建了水窖6处、旱井50眼,全部实现了旱井自来化入户;在文化宣传上,编写出版了《前黄安村志》,还多次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前黄安村老百姓的生活真正有了滋味。
发展的成果必须人人共享,村里要最大限度给困难群众最大的帮助!耿仲所78岁,是村里的五保户,瘫痪在床多年,裴海平协调安排专人伺候,老人病逝后又为其办理了体面的丧事。张巧祥是村里的残疾人,她的丈夫又患重病,两个孩子上学,村集体给了他们生活上的救助和孩子上学的资助。田虎云是村里的特困户,丈夫患有精神病,住房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几近倒塌,面对这种情况,裴海平向民政部门为她申请危房改造,办理了低保,并派专人帮助她改建危房,现在她家的房子焕然一新,比普通村民的还要好!就在过年的时候,田虎云到裴海平家给他拜年,她流着泪说:“谢谢你!要不是你的帮助,我家的日子就没法过了。”村民也都说:“还是海平心里装着咱老百姓,他是咱们的好当家人。”裴海平说:“这是我们村干部应该做的,要感谢,就感谢党的好政策。”
十年艰辛,十年奋斗,换来的是群众的支持、农村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前黄安村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模范集体、文明和谐示范村等称号。裴海平也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县多种荣誉。对此,作为省劳模的裴海平淡淡地说:“荣誉的获得,既是对我们班子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未来工作的鞭策。我们的思路很清晰,那就是既然有了水,我们沿着‘农业稳村、科技兴村、林业绿村、牧业强村、品牌带村、文明建村’路子走下去的信心更足了。我们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建设文明、生态、和谐、富裕的‘幸福黄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