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351-4885129 | 投稿邮箱:sxxncw@163.com

刘会平:把带领乡亲致富当头等大事致富带头人

发布时间:2022-12-26 15:59:09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32

5月31日上午,刘会平再次来到五台县城文昌路,虽然离开这里已经有三四个年头了,但只要有时间,他还是会过来看看这些老朋友,老春芳就是其中之一。老春芳名叫张春芳,在五台方言中,在名字前面缀以“老”表示和对方熟识,且尊重对方。

家里只有老春芳一人,听到刘会平的声音,她赶紧起身迎出门来。她家是一座三层小楼,外墙上白色的瓷砖在阳光的照射下有些耀眼,屋子的二楼贴着“囍”字,那是老春芳儿子的洞房。

站在这栋使用面积足有300平方米的小楼前,老春芳对着记者开始忆苦思甜:“八年前,我家住的还是70平方米左右的旧平房……”

挺会做事情说话也入情入理

2006年,刘会平成为五台县城所在地——台城镇镇长。上任伊始,年仅28岁的刘会平面临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县城扩容改造中的拆迁征地。张春芳家的老房子就在这次拆迁的范围内。

“早在2003年就定下来要拆,已经付了40%的拆迁款,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推到2006年。”对于这件事,张春芳记得清清楚楚。她边让记者看老房子的照片,边介绍:房子是1992年盖的,五间平房,14米长,5米深。“那之前我们到处租房子住,过了十多年苦日子,有了这房子才算落了脚。”

2006年,随着西环路拓宽改造工程再度上马,张春芳不得不再次无奈地面对老房子面临拆迁的难题。“一是舍不得离开,二是三年过去了,当时定下的拆迁补偿太少了,干啥也不够。”张春芳和十几户老邻居选择了不走,成了“钉子户”。

为了做通他们的工作,刘会平耐心地讲政策、拉感情。刘会平先从改善住房条件着手劝说,因为“他们大多住房条件不好,有的人家好几代人挤在几间平房里”。一开始,有些人动了心,但有人却提出了新问题:新的宅基地地理位置偏僻,又缺水少电。

刘会平继续不厌其烦地做工作,同时向拆迁户们承诺改善周边环境和基础设施,“三个月时间跑了几十趟”。细致地沟通、认真的承诺,让拆迁户们渐渐地认可了这个年轻人。“这后生,岁数不大,却挺会做事情的,说话也入情入理。”张春芳说,这是很多老邻居对刘会平的评价。当年秋天,刘会平根据市场行情调整了拆迁补偿款,解决了拆迁户们的后顾之忧,拆迁工程开始启动。

拆迁户们搬走后,刘会平仍然惦记着他们。临时安置房条件很差,水电都没有,刘会平就协调水电部门,很快给他们通了水电,对于特殊困难的给予一定的生活资助。他还多次督促施工单位,尽量缩短盖新房的工期。第二年,大伙便住进了崭新的楼房。

此后,刘会平经常抽空来看这些老朋友,他们有困难就帮忙解决。他调离台城镇后依然如此。

三面锦旗,是乡亲们的认可

2010年2月,32岁的刘会平离开热闹繁华的县城,一头扎进大山深处的高洪口乡。这是一个海拔1110米的贫困乡镇。

这位年轻的党委书记一上任就遇到了问题。当时,旺盛庄村村民张松鹏已被拖欠长达七年的工程款折磨得心力交瘁,得知新书记上任,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反映了问题。“长期的拖欠让老张哥言语有些暴躁。”刘会平理解他的心态,耐着性子搞清了来龙去脉。随后,刘会平马上与工程方协调,并多次到县里沟通。没几天,13万元工程款就到了张松鹏的手上。“我当时感动得不行,就给刘书记送了一面锦旗。”锦旗上,印着八个字:“心系百姓,为民解忧。”

后来,刘会平听说了30多年前乡里发生的一幕悲剧。

1979年6月26日,高洪口乡的农技员去外地参观科学种田,回乡途中,大巴掉进深沟……“25人当场遇难,17人重伤,6人轻伤。”30多年后提起这几个血淋淋的数字,当时的南高洪口村农技员张晋峰仍难掩悲伤与恐惧。他是车祸的幸存者之一,因为脑部受损,在医院昏迷了半个月,六个月后出院,并被鉴定为二级残疾。“当时的补偿是,幸存者每年给计180个工分。”到2011年,张晋峰的工分值从原先的7毛钱涨到7块钱,每年能从村里领1200多元,但远远满足不了基本生活需要。

听说此事后,刘会平主动来到张晋峰家了解情况,并走访了其他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他与班子成员协商后决定:幸存者的工分提高到每工分15元,符合国家规定的遗属均办理低保。

2012年,张晋峰等幸存者拿到了2700元补偿金。那年腊月廿四,张晋峰和两位遇难者遗孀把一面锦旗送到刘会平手中。

2012年,刘会平还圆满解决了一户村民与寺庙的占地纠纷,乡亲们又送来一面锦旗。此后,这三面锦旗一直挂在刘会平办公室的墙上,他认为这是群众对他的鞭策。“咱是农家子弟,老百姓的事情就是天大的事情,老百姓的好评就是最大的动力。”这句话早已成为刘会平的口头禅。

为了带领乡亲们致富,七请投资商

“高洪口沟多、山多、石头多,但土少、地少。”这是刘会平给高洪口乡总结的“三多两少”。因为土地贫瘠,这里只能种玉米、土豆和豆类,年人均收入仅1600元,全乡70%的劳力不得不外出打工。带领乡亲们致富是刘会平的头等大事。“这里也有优势,就是地表水系好、牧坡好,适合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确定发展方向后,刘会平开始寻找企业投资。2010年3月,刘会平听说中扶惠邦投资(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巍有意在五台县投资种植籽粒苋。“籽粒苋耐贫瘠、耐盐碱、抗倒伏,营养价值高,是羊的最佳饲料,同时植物的种子还是最好的食品添加剂。”刘会平立即与崔巍取得联系。

然而,高洪口乡恶劣的自然条件却让投资方打了退堂鼓,在第五次赴高洪口考察后,投资方决定放弃。刘会平得知这一情况后,思量再三,他拨通了崔巍的电话。40多分钟的真诚沟通,让崔巍第六次走进高洪口。

一周后,崔巍第七次走进高洪口,陪他考察了七次的刘会平终于得到了期待已久的答复:该公司在高洪口投资。2014年5月31日,崔巍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当年他们考察了清水河沿岸9个乡镇,高洪口是条件最差的一个,“没有刘会平,就不会选择这里”。

项目启动后,刘会平组织乡亲们平整乱石滩,填土造地,建造养殖基地,引进优良羊种。2012年,试种的300多亩籽粒苋长到了3米多高;2013年,试种面积扩大到800多亩,亩产更是达到二三十吨,一亩就能提供30只羊一年的“口粮”。

去年11月,正当高洪口乡的羊产业蒸蒸日上之时,刘会平调任豆村镇党委书记。离开高洪口乡时,刘会平带走了那三面锦旗。“一是时刻铭记乡亲们的这份情谊,朴实的感情是我工作的动力;二来把锦旗带在身边也可以不断地鞭策自己,多为乡亲们办实事。”新的环境里,他又有了新的目标:“豆村镇是农业大镇,也是工业强镇,下一步,我将统筹规划发展工业、农业和旅游业,让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6月1日,刘会平和镇长卢永昌去调研了工业园区的建设情况。“如今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刘会平说。本报记者 王小强

○个人简历

刘会平,男,1978年出生。历任忻州市五台县台城镇镇长、高洪口乡党委书记,2013年11月至今任豆村镇党委书记。

○工作实绩

无论是在高洪口还是豆村,刘会平都十分注重班子和队伍建设,先后制定了乡村干部百分考核制,“六好”党员干部标准,一评议两监督两公示等制度规范。在豆村,他为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不遗余力地奔走,投资6000万元的智通源红木家具厂、投资4.2亿元的山西德奥电梯有限公司等企业相继入园。

○他人评价

“刘会平熟悉乡镇工作,有着丰富的基层经验,在不同的地方练就了一身硬本领。他为人直爽、待人谦和,做事干练、敢闯敢拼,有一种干事创业的激情。”

——豆村镇镇长卢永昌

“从2006年到今年年初,我和刘会平一起共事了6年。在台城工作时,他踏实稳重,化解了与征地拆迁户的矛盾。到了高洪口工作后,他开拓出一条贫困山区致富的新路子,打造了忻州市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他是个有想法、有思路、勇于担当的干部。”

——高洪口乡乡长韩林武

“刘书记没有私心,一心为老百姓。驻村时,他认真了解我们的困难,说什么办什么,说到做到。”

——高洪口乡塔崖沟村村民张爱忠

“刘书记人不错,事业心强,虽然年龄不大,但干事业实实在在。我们企业发展最需要的就是实实在在的父母官,我现在有困难还能想到他,经常请他帮忙。”

——高洪口乡企业家张玉双


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 山西新农村建设网微信公众号山西新农村建设网微信公众号
山西新闻报道集

全媒体矩阵

投稿热线:0351-4885129
投稿邮箱:sxxncw@163.com
官方微博:山西新农村建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