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351-4885129 | 投稿邮箱:sxxncw@163.com

石龙:在广袤的田野上播撒丰收和希望致富带头人

发布时间:2022-12-26 10:33:29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1

浮山县一个黄土丘陵区的山区农业县,国土面积近960平方公里,在这接近共和国万分之一的大地上,有一名农业科技人员,30多年来,他潜心于农业科技研究,致力于农业技术推广,以甘于奉献和忘我的精神,为农民传授农技知识,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在广袤的田野上播撒着丰收和希望。他就是浮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农艺师石龙。多年来,他先后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奖”、“临汾市科技进步奖”。多次荣获省农业厅“新技术推广先进个人”、省农业厅“农业‘双九工程’开发建设先进工作者”、“山西省农技推广首批入选专家”、“临汾市劳动模范”、“临汾市优秀共产党员”、“临汾市农业科技专家”等荣誉称号。 

坚守信念 孜孜以求 

现年53岁的石龙毕业于临汾“五七”农大。在他参加工作的30多年里,他从来没有换过岗位,也没有想着换个岗位,因为他认为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就需要实实在在地做一辈子。 

30年来他总是不辞疲倦地研究着一个一个农业技术问题。针对浮山小麦收后单一复播大豆(油葵),后期遇到多雨年份严重出现倒伏、霉烂现象,严重影响产量。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2000年开始带领技术站一班人,研究总结出了大豆油葵高低作物间作种植最佳行比种植模式,确定以大豆、油葵6:2种植模式最佳。目前,全县大豆间作油葵6:2种植模式2万亩以上,亩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同样在玉米间作上做试验、搞示范,在寨圪塔乡玉米生产区成功的摸索出6:2马铃薯间作玉米增产增效模式,亩收入2000元以上,比单一种植玉米亩增收800元—1000元。 

30年来,试验田就是他的工作车间,他主持实施的谷子播期、播量、密度等专项配套栽培措施试验研究,创新总结了“一蓄、二优、三盖、四配、五拌、六适、七管”七项绿色谷子栽培技术,论文《浮山县米家垣谷子生产经验》在全省进行学术经验交流。在农技研究的间隙里,在下乡归来的深夜里,在他那张简陋的书桌上,一个个数据,一串串思考,变成了一片片论文。 

他撰写的《通丰植物营养液示范推广成果汇编》、《旱地西瓜套种玉米优质高效栽培》、《春谷子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研究》、《山西省谷子生产及其产业化开发探讨》等论文,在农业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旱地小麦复播大豆间作油葵》、《浮山县绿色谷子标准化生产现状及发展》、《浮山县谷子引种试验研究》等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引起良好反响。先后编写的小麦、谷子、三樱椒、蔬菜等技术培训讲义和技术培训教材,累计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 

爱岗敬业 执著进取 

“农技推广就是我的岗位,就是我的责任,我喜欢这个工作。”石龙常这样说。30年的执著,30年的探索,30年的实践,诠释了他的敬业精神。 

上世纪80年代,为提高浮山西瓜的产量和品质,他上太原、下郑州,跑各农科部门,引品种、搞示范、抓推广,3年时间,全县1万亩西瓜品种全部进行了更新换代,亩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在种植模式上,由地膜覆盖到小拱棚栽培,至今发展到大棚种植,一年两茬亩收入达两万元。先后累计推广玉米地膜覆盖面积14万亩,平均亩产达到800公斤,使全县到上世纪80年代末彻底解决了粮食饥荒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为解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状况,石龙开始推广地膜覆盖小麦,从山上到山下开始进行品种、播期、播量试验示范,高产田达到400公斤以上,全县累计推广地膜覆盖小麦达20万亩,平均提高23%;推广三樱椒“一育、二盖、三配、四打、五喷”的综合栽培技术,丰产年份每亩三樱椒收入高达5000元。2000年,石龙先后负责对国家级绿色谷子标准化示范项目、省部级小麦高产创建项目、省“双千创优”工程、市“331”特色农业小杂粮工程等十余个项目的建设;国家级绿色谷子标准化示范项目,2006年9月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验收通过。累计推广绿色谷子技术面积18万亩;2011年至2012年又实施了部省级4个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受到省市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建议向全省推广。一串串数字,一项项成果,是石龙心血的见证。在这30年的岁月里,他为了推广技术、为了解决工作难题,想尽了一切办法,使尽了一切气力。 

心系农民 默默奉献 

农技推广,根在农村,心在农民。这是石龙常说的一句话。30年来,石龙用串串足迹做了最好的印证、用默默奉献做了最好的礼赞。
他是农民心中的技术专家,因为他一讲起技术上的事,就滔滔不绝,而且有理有据,深入浅出。在农民眼里,他就是“事事精、样样懂”,只要有他在,什么疑难都可迎刃而解。面对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贫瘠土地,同事们有畏难情绪,老百姓无计可施,但是他却信心十足,一边干着,一边笑着说:“只要沉下身,土圪塔也会变成金。”就这样,春耕、夏耘、秋收、冬管,由南到北、从东到西,他带领一班人,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说笑间,技术传授到了田间地头;挥汗处,农田实现了增产提质;收获季,农民竖起了夸赞的拇指。 

早些年,石龙下乡的交通工具是一辆自行车。后来,条件好点了,下乡就骑摩托车。他经常是天不明就出发,夜深人静才回来,深入到田间地头,关注着苗种苗情,定期不定期开展苗情调查,时不时进行农情分析,他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品种改良和技术推广上,就连节假日都不能完整地在家里呆上一天。妻子病故,大孩子车祸致残,小孩子车祸伤亡,一次次的心灵打击,伤心悲痛,但是他没有被家庭的不幸压垮,每当想起自己的试验田、工程项目到了需要播种、中耕、治虫的时候,农民群众盼着他去做技术指导解决难题时,他没有一点怨言,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全力为人民群众搞好服务。 

看着农村发展一年比一年好,看着农民的腰包一天比一天鼓,他脸上的笑容就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声音就一天比一天响亮。



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 山西新农村建设网微信公众号山西新农村建设网微信公众号
山西新闻报道集

全媒体矩阵

投稿热线:0351-4885129
投稿邮箱:sxxncw@163.com
官方微博:山西新农村建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