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刚全:带领村民走上致富的良性轨道致富带头人
马刚全,男,57岁,1994年任侯马市新田乡郭村村委会主任,2007年任郭村党总支书记。
【工作实绩】
利用区位优势,打造了侯马市最大建材市场的配套仓储设施。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创新途径,采取个人集资入股方式,陆续建设了60000平方米的仓库。到2011年,全村仓储产业全年实现利润40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2000余元。先后成立了合欢贸易公司、农业生态观光园等,使全村1500村民走上致富的良性轨道。
成立红白理事会遏制陋习
四班鼓乐队吹吹打打,弹唱和鸣;百十个花圈排成长龙,争相斗艳;灵堂四周各种纸质陪葬物品有如金山银山、金童玉女,汽车、电视侧立两旁,现场气派非凡;起灵时,礼花、鞭炮齐鸣,十几人身着统一丧服将木棺抬起,缓缓前进,10余辆车打开双闪绕村一周;冷热菜肴二十余道……”这是1994年以前,侯马市新田乡郭村村民奔丧时的真实景象。
郭村位于侯马市区东南,是该市新田乡一个典型的城中村。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这个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地方,村民办一个丧事,少则三五千,多则两万余元。村民们有心存钱办事,无心创业求发展,更有甚者将对待老人由原来的“厚养薄葬”演变为“薄养厚葬”。
1994年村委换届,37岁的马刚全走马上任,人们对这位新的村委主任寄予厚望。
面对村民攀比成风的现状,马刚全总结前任班子的经验,他主动和书记沟通、分析,认为领导班子之所以不团结就是因为沟通交流少。经过探讨,村委决定实行干部周会制,这一制度随后一直延续至今。
1995年5月,在马刚全的极力倡导下,村委会成立红白理事会,并出台了相关的制度和奖惩办法。成立之初,村里人嘴上都说支持,可每当马刚全找上门做动员,就又都推搡着不愿实施。为此,马刚全没少费口舌,走家串户,跑破了皮鞋,磨破了嘴皮,可仍旧没人愿意搭理,更有人在背地里说起了风凉话,“干部没地方贪污了,到理事会来闹事!”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马刚全最终在村民刘月林家找到了突破口。经过多次上门做工作,理事会终于迈出了重要一步。刘家两个儿子最终同意不设酒席,不穿奢华孝服,十全酒席换成大烩菜。作为“补偿”,马刚全在办事当天,带领村委全体党员干部带头端盘、抬棺,并由村委主持为老人办一场追悼会。村民眼看“轻省”并无坏处,这才肯效仿。
号召全村“崇德、好学”
2001年,侯马市最大的建材市场项目在郭村开工。早年就从事建材生意的马刚全意识到,这对郭村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多大面积的市场,就需要配套多大面积的仓储库。”他在村委会表明了自己的想法,没成想,方案一出台,各路老板大亨就挤破了门槛。“老板们说让我只管办手续,他们投资建设,我光得干股就成!”面对如此之大的诱惑,马刚全果断回绝了对方。“这是郭村的机遇,这种事我不能干,这些利益应该是老百姓的!”2012年,郭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郭村成了侯马有名的富裕村。
带领全村致富奔小康的同时,马刚全并没有忘记,改善村民生活,除了需要物质生活的提高,更需要精神上的充实。为了彻底转变村民“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生活现状,马刚全在全村践行了他的“以德兴村”大计。由村委出资,向每家每户发放一本《弟子规》,并邀请学者来村里讲解《弟子规内涵》,在全村开展奖励好媳妇、表彰好婆婆的活动,每年学生放寒假后,村里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奖学金,专科800元,本科1000元,研究生2000元,博士生5000元。现在,郭村邻里之间不再攀比奢靡的生活,而是互相羡慕谁家又出了个大学生!现在,郭村全村已经有14名硕士研究生,8名博士生,1名博士后,全村三分之二的家庭都出了大学生。
今年31岁的高文兰是郭村唯一一位博士后。17岁时父亲离世,留下一位精神时好时坏的母亲。高文兰考上大学那年,正值家里最艰难的时日。“姐姐好学,知道成绩后哭了几天几夜!”高文兰的弟弟高成虎说,眼看着凑不齐学费,姐姐原本打算放弃学业。后来马刚全听说了高文兰的事,就号召全村给她捐款,高文兰是靠着这凑来的4000元学费才得以入学。
今年高文兰即将博士后毕业,上个月她从上海给马刚全打来电话,说自己已经找到工作,国庆的时候,会回来结婚,她想请马刚全为自己做一回证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