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凤莲的“大寨梦”:让大寨再富些致富带头人
让大寨再富裕一些,争取7年后人均收入达到3.5万元,并带领周边村子和企业工人一起致富。”郭凤莲说,这是她的“中国梦”,也是“大寨梦”。
今年68岁的郭凤莲,曾是撑起“中国第一村”大寨农业生产“半边天”的“铁姑娘队”代表,如今,她是带领大寨村致富的领头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在太行山深处的大寨人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恶劣环境里,历经艰辛,造出了700亩高产农田。毛泽东曾为之亲自向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口号。
改革开放初期,固守老路的大寨跌到了谷底。1991年底,郭凤莲重返大寨,带领大寨人在完全陌生的市场经济中寻求发展。
一个女同志,初中文化,没有资金和经验,完全从零做起。”郭凤莲说,虽然由农业转企业非常困难,但是贵在自学。从此,她通过看书读报学习企业管理经验,向华西村请教,甚至为谈生意,从不喝酒的她也练就了“海量”。
如今,大寨已形成了建材制造、煤炭发运、旅游开发、饮品加工、服装制作等7个产业,产品达30多个品种。2012年,大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0.1亿元,人均纯收入1.7万元。
现今,人们走进大寨村,一排排新建的楼房、一片片整齐的梯田、一幅幅安居乐业的场景又是大寨村民幸福的起点。
一年领各种补助近8000元,逢年过节发放米面油饮料,重阳节还会收到送给老人的礼物。”67岁的村民翟素成说,老人根本不用孩子们养活。
随着集体经济壮大,村民也得到了各种实惠。从1993年起,老年人每月有两三百元的养老金补助;全体村民每人每年补助1000元;大学生每年享受1000元助学金。1999年以来村里先后为群众兴建住房103户,集体补贴55%-70%。
小有教,老有靠,病有保,考有奖。”郭凤莲这样形容村民们的幸福生活。
记者在大寨村见到郭凤莲时,她正忙着给村里人建文化活动室,里面除了各种健身器材外,还计划修建图书阅览室、群众会议室,还要安装多媒体设备等。
我的日记、模范奖章、有纪念意义的照片等都将捐出来,它们是我的成长史,也是大寨的历史。希望大寨的精神代代传承下去。”郭凤莲说。
为了把“大寨精神”传承下去,郭凤莲时时不忘以身作则。年近七旬的她从来不请保姆,平时还捐款支持邻村修路、灾区震后重建、照顾孤残村民等。“我从来不占公家便宜,不然别人拿我做榜样,腐败干部就出来了。”郭凤莲说。
谈起未来的“大寨梦”,郭凤莲雄心勃勃,但也倍感肩上的压力。
主要还是办企业,企业办不好,农村经济发展就很困难。”郭凤莲说,“我们没有经验,只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大寨精神,也是中华之魂。我们的梦想也只能靠自己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