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351-4885129 | 投稿邮箱:sxxncw@163.com

乡邮员卫红光的绿色梦想乡村爱心故事

发布时间:2022-12-29 16:11:27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7

58.9公里的邮路,他每周要走6天,即使春节期间也不例外;从年轻小伙到中年汉子,他独自一人在这条邮路上骑行了24年。路两旁的杨树绿了又黄,山涧里的积雪消了又现,为了童年时的一个绿色梦想,他扛着寂寞孤独、雨雪冰霜,寒来暑往从未间断。元旦前夕,记者在一个数九寒天跟随市邮政报刊发行投递局解放路收投分局乡邮员、全国劳动模范卫红光踏上了送邮之路。

    1 绿衣信使

    黑红色的脸膛,墨绿色的邮裤,憨厚的笑容,敦实的身材,这是卫红光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解放路收投分局位于尖草坪立交桥东,前一天,邮局刚刚为乡邮员配发了电动车,为方便记者"送邮",卫师傅临时从同事那里借了一辆电动车。

    "要是骑自行车去,你肯定吃不消,要跑一整天呢!"卫师傅呵呵笑着说,这些年,大小媒体采访过卫红光的记者很多,这使他面对记者不再陌生和尴尬。整理好1000多份报纸、十多份快件、几十封信函,还有两个大包裹和一箱牛奶,卫红光骑上新邮车带领记者上路了。由于这是工作24年来第一次骑"助力邮车"送邮,卫红光显得有些激动和兴奋。

    卫红光跑了24年的邮路地处东山,是解放路收投分局辖区3条乡邮道之一,仅直线投递里程就有58.9公里,而三山夹两沟的地形也使得邮路起伏不平。

    "每天跑这么远,也累,可这工作不能放下,山上山下有那么多人等我去送信送报,蹬"邮车"的脚就总也闲不下来了。"卫红光感慨地说。

    2 乡村"货郎"

    "老黄牛又来了!"在新店街省女子劳教所门前,卫红光还没下车,门房的刘师傅就迎了出来,"今天还带了徒弟?你这是要给谁送礼?还带了一箱牛奶。"从新店街到杜家村,又从谷旦村到南洼村,每到一处,几乎都有人热情地与卫红光打招呼。

    从枣沟村爬一段百米长的S形陡坡上来,是长沟新村的住宅小区--杏花苑,卫红光才揭开了牛奶箱中的秘密:10副手套,6盒牙膏,都是村民王保本托他从山下的小商品市场买的。今年62岁的王保本20多年前在村中开起一家小卖铺,因身有残疾行动不便,卫红光便主动承担起帮他进货的任务。"现在好了,一般商品都有配送车来送,可早年他还经常给捎罐头什么的,都挺沉的,但他却从没收过一分钱。"听到王保本又在夸自己,一旁的卫红光悄悄闪身出去。

    "每天送邮件时能捎带帮助一下村民,这不麻烦。"在丈子头村村委会办公室,村委办主任赵银柱刚想出口言谢,卫红光赶紧把他的嘴"堵上"。

    "乡邮投递点多线长,农村信函一般放到村委会就行,可卫红光早早就开始直投到户。他还帮村民代买化肥、种子和药品,帮村民汇款取钱,有时刚送完信回去,又看到有待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或村民买的菌苗,他急人所急还会再跑一趟。20多年了,我们亲眼看着他从小卫变成老卫,都把他当成自家人。"赵银柱坚持要把话说完。

    3 山中日月

    骑车走在山里,一路上都很难碰到像我们这样骑电动车的人,偶尔看到一两辆车驶过,卫红光感觉就像是在山里见了老朋友一样开心。山上的温度和市里不一样,很多路面由于地处背阴面,冰雪依然未消,一不小心就会侧滑一下,记者小心翼翼地躲着坑坑洼洼的冰辙,卫红光却如履平地一般稳稳当当骑了过去。

    "在山上送邮,天天都一样,你不厌倦吗?"

    "怎么会呢?每天接触到的都是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信,一年四季路边的景色也各不相同,我最喜欢山里的秋天了。"说着话,卫红光给记者指了一下路左边的果树园,"那儿的老百姓特别好,遇上我在山道儿上骑车,总会招呼我过去休息一会儿,吃点水果再走。"

    中午时分,路过一家设在半山腰里的滑雪场,卫红光在路边支好车子停下来,照例休息一小会儿。山里静悄悄的,只有山风吹起的呼呼响声和滑雪场里年轻人的嬉笑声。看得出来,他在透过护网看滑雪场里时显得有些走神,年轻人的笑声令他想起了正在上初中的女儿。每天从此经过,可他还从没带女儿来玩过。"主要是时间跟不上,一周只休息一天,还要洗洗涮涮,要是请一下假,第二天堆的报纸就送不过来了。"

    4 坡顶风光

    一路向上,遇到坡陡,卫红光还和平时一样,下车推着上去,记者跟了几个大坡已觉浑身是汗,胳膊酸困。"为什么不骑着上呢?你今天可是换电动车了!""不行,咱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万一半道上把电用光了咋办?"卫红光解释。

    卫红光邮路上最长的一道陡坡在去往长沟新村的路上,这个新村设在坡顶上,"之"字形、几乎成40度仰角的大坡,自行车根本骑不上去。所以每次到这儿,卫红光都要翻身下车,一路推车走上去,重重的邮包和车子倒成了"负担"。

    "上去就好啦!"看着记者呼哧呼哧喘着粗气,他鼓励道。"你看咋样,这坡顶上风光好吧,长沟村可是这一带的样板村,村民们都住着'小二层',家里有地暖、天然气,孩子们上学有校车,方便得很!那边是村里新建的蔬菜大棚,漂亮吧!"说起长沟新村,卫红光感觉像回到了自己家。

    西岭村是卫红光送邮走过的最后一座山顶上的村庄。长年以来,村里只订着一份报纸,可就为了这一份报,卫红光每天要多走两个小时,多翻两座山。现在交通和通讯日益发达,村里有不少人家都买电脑、装宽带,可大家因为和老卫的感情,订的报纸却越来越多。送完报纸,卫红光站在坡顶上说,遥望蓝天黄土间的点点残雪,还有沟壑里的窑洞人家,心情真是敞亮痛快!

    5 越来越好

    今年46岁的卫红光出生在沁县农村,童年时由于父亲在外地工作,与家人联系全凭书信,他每天一放学都要先跑到大队部看看有没有信。"看到穿着绿衣服的邮递员和深绿色的邮政自行车,我就很兴奋,总想着车上挂着的邮袋里也许有我爸的来信,由于能理解山里人对亲人来信的渴望,从那时起我就想,要是能做个邮递员,穿上一身绿衣服,为人们送信该多好啊!"

    下山途中,回想起儿时的往事和早年去世的父亲,卫红光的眼角泛起泪花。"现在可好了,你看以前一下雪山上就只有邮递员趟出来的一条道,如今山村羊肠小道变成了柏油马路,我们的邮路真是越走越宽、越来越好了!"

    在这条近60公里的山路上走了24年,卫红光和他那辆绿色邮政自行车见证了山村道路和村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村里的老人们住进了养老院,村里考上大学的娃娃越来越多,人们的快递邮件越来越有科技含量,而他再也不用因为道路泥泞难走要把车子扛上肩了……去年,他又被评为"感动山西邮政人物",还从一名劳务工转为了合同工。而前年,卫红光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去北京参加了表彰大会,见到了尼玛拉木、王顺友等知名同行,还见到了申纪兰、郭凤莲等常在广播电视上出现的老劳模。卫红光说,和他们相比,自己不算什么,只要村民们有需要,自己还会一直沿着这条邮路"走"下去。 (太原晚报)



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 山西新农村建设网微信公众号山西新农村建设网微信公众号
山西新闻报道集

全媒体矩阵

投稿热线:0351-4885129
投稿邮箱:sxxncw@163.com
官方微博:山西新农村建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