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民警老杨有个百宝袋乡村爱心故事
核心提示
公安杏花岭分局鼓楼派出所有位"名人":骑一辆旧自行车,背一个单肩挎包,深入社区随时随地服务群众,他就是被称为"机器猫"的半坡东街社区民警杨芝斌。11月8日,记者与杨芝斌相约一起到社区"办公"。
老杨的"百宝袋"
杨芝斌今年55岁,1999年部队转业到鼓楼派出所,次年分到半坡东街当片警。由于他平时习惯背一个单肩包,只要居民遇到难题,包里就能'变'出各种各样的"宝贝",就像有"百宝袋"的机器猫,群众便昵称他"机器猫"。
上午8时30分,记者在鼓楼派出所见到老杨时,他正在往包里塞《冬季防火防盗安全提示卡》。老杨的"百宝袋"是一个黑色的单肩帆布包,虽然有些破旧,但里面的"名堂"不少:办户口指南、温馨提示卡、养犬责任书,还有一些用废旧纸张打印的防范指南,加起来有三四十种,派出所日常工作可能用到的几乎全都涵盖。记者拎了拎,挎包很沉,足有5公斤。
上午9时,老杨背起包,推上自行车前往社区。"老杨,我正要找你。"刚走出派出所,一名要给儿媳办直系亲属投靠手续的妇女便迎了上来。"申请人要提供书面申请、社区或单位开具的收入证明,被申请人要提供户口所在地户籍证明……"老杨逐项说明。担心妇女记不住,老杨从包里翻出一张《直系亲属的户口准入》卡片递给她,上面详细写明了相关事项。
"笨人"的"笨办法"
路上,记者帮他背起"百宝袋",大嗓门的老杨说:"咱是半路出家,这只是笨办法……"
老杨回忆,2001年初,一位居民要办户口,户籍民警当时不在,刚当公安不久的老杨大概说了说要准备的材料,可居民准备好材料后,内勤查看发现少了几份。居民一听就急了,质问老杨为什么不一次说清楚,老杨一再道歉说自己没记清,但居民仍坚持认为是在刁难。从那件事中吸取教训,老杨便准备了一个包,装上所有可能用到的文件、资料,包不离身,以便自己随时解决居民的疑难。
老杨说,很多法律法规他也记不清、记不全,但警察总不能回答"不知道"、"不清楚",必须想尽办法解决,能在群众家门口办的,就不要让他们多走一步。正是用这种"笨办法",老杨无数次现场答疑解惑,帮助居民少跑了不少路,少打了许多电话。
热心的社区警
上午9时25分,我们到了半坡东街社区办公室,也就十几分钟,记者已经感到背包的肩膀有些酸困。
"失业证怎么办?"老杨一进屋就迫不及待地问社区干部。原来,前一天傍晚,一名居民碰见老杨时说,自己要办失业证,但档案中的单位不肯出具证明,不知如何是好。虽然这项工作本该由社区负责,但老杨还是答应帮他想办法。老杨一边咨询,一边听社区干部分析,有针对性地准备了相关材料。
"老杨就是这么热心肠。"社区主任王艳萍说了件五六年前的事。居民马老太夫妇在女儿病故后无依无靠,因丈夫是农村户口,两人只能靠马老太的低保金生活。老杨知道后,立即上门提醒老大爷办个"农转非"以便享受低保,但由于种种原因,老大爷很犹豫,老杨便主动帮老人准备材料、协调关系,最终帮老人办好了手续。
辖区的治安员
9时30分,老杨和社区干部开始入户排查火灾隐患。"老杨和居民很熟,有他在,工作起来很方便。"分管安全的社区副主任孙晋珍边走边说。
检查的第一站是一家小饭馆。因为屋顶是木头的,看到厨房油垢很厚,老杨要求店主赶快清理并备好灭火器。"又不是大饭店,有前门足够疏散了,肯定不会出事。"一听要打开关闭的后门,老板有些不乐意。"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是对你自己好,一旦起火,啥都没了。"老杨的一番劝说,使老板想通了问题。
除了认真负责的态度,老杨还是个调解纠纷能手,方式方法很受赞赏。今年上半年,几名外来人员租住在25号楼一间地下室,他们随地小便使得地下室臭气熏天,居民意见很大,与租客、房东发生了小纠纷,社区干部多次调解无果。老杨将各方叫到一起后,先安抚居民情绪,然后从包里拿出《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告诉房东和租客地下室不具备出租居住条件,租客最终主动搬离。
群众的贴心人
"我的居住证没办下来,现在要换驾驶证,你先给开张回执用着吧。"水果摊主大爷路遇老杨。"行,我下午回所里开好,回头拿给你。"刚离开水果摊,老杨又碰上了暂住居民小刘,他前些天因二代身份证放在老家无法办居住证。"身份证拿来了,给你送到派出所?""不用,我一会儿去你那儿拿。"检查空隙,老杨穿过一条坑洼的小巷,拐进了小刘的住处。"办完了记得把身份证给我送过来。"小刘递过身份证时,"毫不客气"地交代。
看到记者惊讶的表情,孙晋珍笑着说,老杨习惯于上门服务,居民和他一点也不"见外"。
中午11时20分,为不影响商户做生意,老杨中断了检查。近两个小时,老杨和社区干部检查了9家临街店铺,每到一处,老杨都会从包里掏出安全提示卡,看见有养狗的给份《养犬责任书》,同时不忘叮嘱:"打工挣钱不容易,牢记安全第一。"
回到社区办公室,记者与几名来办事的居民聊起来,大家都说老杨是个大好人,没架子,是居民的贴心人。2000年,老杨刚到社区工作,了解到居民韩大娘患有类风湿病,丈夫也体弱多病,生活困难,便经常给她家送药、送吃穿用的东西,有时还会打个电话问问病情。前几年丈夫去世后,韩大娘心理和精神都受到沉重打击,多亏老杨及时安慰、鼓励,她才挺了过来。2004年,67岁的单身汉王某刑满释放后无家可归,穷困潦倒。老杨得知此事,主动帮助他落户、办身份证,又与社区干部一起帮他申请了低保,还隔三岔五给点零花钱、送件衣服,甚至带着王某去理发,帮助他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用诚心换真情
"41栋楼,2100多个门牌号,常住人口6000多,流动人口692人……"杨芝斌说,半坡东街是个开放型社区,拆迁楼多、小门面店多,治安管理难度大。为此,他一有空就往社区跑,这些年已经换了3辆自行车。
老杨特别喜欢与小区门卫及爱管"闲事"的老人聊天,从中了解民情,时间久了,大家也把他当作社区的一员,主动支持他的工作,诸如张三家来了新房客,李四家有只大狼狗等等,社区一有新情况,居民们都会及时反馈。
在记者与老杨前往社区的路上,有居民远远就与他打招呼,居民李大姐看见他,非要掰下半个橘子塞给他。老杨说,群众有事找我,说明大家认可我、信任我,把我当朋友,其实群众都很朴实,对警察的要求并不高,只要真心对待群众,就能换得支持和理解。
今年年初,分局领导考虑到老杨年纪渐大,想调他到机关相对轻松的岗位,但老杨选择留在他熟悉的社区,继续走街串巷,为居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