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年,她用爱撑起这个家乡村爱心故事
细雨蒙蒙中,她提着一兜子菜急匆匆地走着,飞快的脚步溅起点点泥水,带到鞋和裤腿上,她并没有在意。“老周还在家等着,我得抓紧时间回去。”走路快、语速快,这是她给我的第一印象。
“回来了?”一进家门,里屋传来了老周的声音。“是。”王琴用家乡话答道。虽然离开家乡多年,但老两口之间还是习惯用贵州方言来交流。
老周曾送给妻子这样一段话:“这是一条崎岖的路,没有鲜花,没有笑语……正是在憧憬生活的时候,你却为了我走上坎坷的征途。中国女性的一切美德都在你的双眸中显露。”
1966年,17岁的王琴与在部队担任排长的周庆禄结婚。1968年,年仅27岁的周庆禄在修建京原铁路时受伤,第四和第五节颈椎粉碎性骨折,导致高位截瘫。面对嗷嗷待哺的孩子和瘫痪的丈夫,19岁的王琴坚强地撑着这个家。
回忆起过去的艰难,王琴依旧带着笑容,快人快语:“不管怎么样,有他在我们就有一个完整的家。我一直有个信念,有孩子就有生机,有老周就有希望。”
在信念的支撑下,王琴熬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岁月。白天用竹篓背着儿子给丈夫洗衣做饭,辅助大小便。晚上哄儿子睡了还要给丈夫擦身按摩。1979年,王琴带着两个儿子和丈夫一起随军来到太原,那时住在柴村。为了攒点钱供孩子上学用,她在自家院里种菜,养鸡养鸭。她还练就了一手针线活,自己给孩子们做衣服和鞋子。在王琴的悉心照料下,两个儿子一天天长大,周庆禄的病情也渐渐好转,胳膊可以适当活动,头也可以左右转动了。
如今,43年过去了,当年的俊俏媳妇变成了花甲老人。两个儿子都已成家,两个小孙女也都上了小学。“这些年,她一直陪着我,照顾着我,没有她就没有这个家,我也活不到今天”,病床上的老周动情地说。
现在,王琴一家住在尖草坪区九丰路槐园社区。最近几天,接连下雨,屋子里有些凉,王琴在老周的床边放了一台电暖气,还特意把被子的底边和床垫缝在一起。“这样一来老周翻身时被子就不会漏缝了,防止他着凉。”
除了照料老周,王琴还照看着两个孙女。“儿子和媳妇都很忙,不能经常在家,两个孩子都和我住。她俩年龄小却很懂事。那天她们突然问我,世界上什么最重要,还没等我开口,她们就异口同声地说亲情最重要,还说我是最酷的奶奶。”王琴对两个孙女的疼爱之情溢于言表。
“在她的身上,一点都看不到苦难留下的痕迹,王琴坚强乐观的心态感染着社区的每一个人”,槐园社区主任阎永华说。2010年,在市妇联举办的“好妻子、好丈夫”评选活动中,王琴被评为“好妻子”。
一位社区工作者说,43年的磨砺已经在王琴身上化成了一种顽强的力量,她付出的太多了。用王琴自己的话来说,她现在的生活很充实,听着老伴儿的呼唤,看着孩子们长大成人,多年的付出回馈给她的是无限的幸福和快乐。(太原日报)
(编辑: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