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腊英:从“晋城好人”到十八大代表乡村爱心故事
5月23日至24日,我省召开中国共产党山西代表会议。来自农村基层的普通党员毕腊英当选为山西省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毕腊英的身上又多了一道闪耀的光环。
之前,毕腊英还先后荣获为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国“扶贫贡献奖”、全省首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标兵、省劳动模范、省扶贫先进个人、省十大女杰、省公益事业功臣、全省“爱心大使”等荣誉称号。
年近半百的农家妇女毕腊英,是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一位普通的农村女共产党员,年家庭收入仅仅两三万元的她,却每年拿出近一半的钱捐资助学。从1992年至今,已持续20年,捐资额达30余万元。因为捐资助学,毕腊英与680位优秀教师和780名三好学生结缘。
捐资助教倾心善举
说到毕腊英与捐资助学结缘,不得不提到她的父亲——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毕生财,正是因为父亲耳濡目染的熏陶,才使得毕腊英无私感人的善举一直走到今天。
上世纪80年代初,性格耿直的毕生财通过养猪攒下了一定的积蓄,当时在村里已算是小富之家。1986年的一天,毕生财从城里回来后对全家人说:“晋城鲁村有一个叫王会云的学生,因为家里没钱想退学,我想拿点钱帮助她。”第二天,毕生财不顾全家的反对,把准备给家里买电视机的2000元钱送到了王会云的家。
父亲的行为,让刚结婚不久的毕腊英很不理解:我们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为什么要平白无故的给别人?父亲给他解释说:“钱得用在有用的地方才是钱,钱咱还可以再挣的,没钱上学她一辈子不就耽误了?咱帮王会云上大学,将来出息了,那多值啊!”
后来,已在南京参加工作的王会云,曾领着孩子来到毕腊英家,哽咽着感谢改变自己命运的毕腊英一家。这让毕腊英很是震惊:是呀!一个人一辈子的命,难道真的会因为数百上千元的钱,就可轻易改写?
自此以后,毕生财每年都拿钱资助5名贫困大学生。
1992年2月,毕生财因交通事故不幸去世。突然的变故,让招婿上门的独生女毕腊英面临选择:父亲走了,他一门心思要做的事情还要不要做?和自己还有没有关系?放弃的话以后会不会愧疚一生?最终,在身体瘦弱的母亲和憨厚木讷的丈夫支持下,毕腊英接过了父亲的衣钵,走上了捐资助教这条漫长之旅。
要说之前不过是对父亲善举行为的默默赞许和支持,那么从此刻起,毕腊英就要掌舵整个家庭生活重担和举全家之力捐资助教事业。
1992年5月,毕腊英带着父亲生前的全部积蓄9000元和卖猪的一些钱共11250元,来到父亲生前结对子捐资助教的山西省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了“毕生财奖励基金会”。为纪念父亲,也表达自己已定下的决心。
同年9月,毕腊英又与高平市教育局协商,成立了 “毕腊英教育基金会”,每年注入5000元作为奖励基金。
1993年4月,毕腊英将父亲事故全部补偿款10000元,捐给了本村学校,并设立“毕腊英教育奖励基金会”,用于奖励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优秀教师。
1997年3月,在高平市妇联组织的“扶贫结对”活动中,毕腊英与8名失学儿童结成对子,每人每年300元……
2001年9月,毕腊英在自家的原宅基地上,投资5万余元建起了 “腊英幼儿园”。
2007年,毕腊英再次向设立在高平市教育局的基金会一次性注入1.6万元。
2009年,毕腊英在高平市寺庄镇中学设立“毕腊英助学基金会”。
……
捐出的每一分钱都是辛苦钱
对于毕腊英的行为,有表示赞许的,有不屑一顾的。不了解的人也许会认为她是在“作秀”,因为这是一个物欲至上、世俗浮躁的时代。也有的人会认为,26年,区区30余万元,算不了什么嘛,不是常有动辄一次就捐赠数十、上百万元钱的善举报道吗?但是,假如你了解毕腊英一家这30余万元是如何辛劳赚来的后,或许你会改变这些看法。
高平市是传统的养猪大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该市几乎家家养猪,目前是全省最大的生猪生产基地。养猪挣钱,是毕腊英一家目前的主要经济来源,年出栏生猪七八十头,每年有三两万元收入,由于连年生猪市场的波动,使得养猪生意风险加大,一旦遇上价格下滑,养猪就成了亏本买卖。毕腊英家养猪年最高收入记录是6万,最少时赔了两千元钱。全家连母亲和未出嫁的小闺女共四口人,母亲年老身弱,闺女刚毕业不久,因此,养猪所有的劳力活就落在了毕腊英和丈夫赵义贵的身上。
毕腊英一家目前依然采用的是传统养猪方法,即主要食料是玉米抽取淀粉后的粉渣。传统粉渣喂养,从玉米泡、煮、磨、分离、过滤、沉淀、控水、烘干、搓粉、成品粉、渣拌食等十余道工序,每一加工流程需要3天才可完成循环。出栏80头成品猪,要加工8万公斤的玉米,其劳动强度,令人难以想象,而这全靠毕腊英赵义贵夫妇俩完成。长年累月,365天没有节假日概念,无休止的重复,更是常人所难以面对的。这并不算完,粉、渣分离拌食后,喂猪工作才刚刚开始。喂养80头猪,平均每顿吃食60担,一天是180担,一担浆食40勺。从磨粉的大缸里用马勺一勺勺舀进桶里是7000多勺,每天从桶里舀到猪槽里又是7000多勺,加起来一天要舀14000多勺。另外,每天还有打扫圈舍、注射防疫、照顾产猪等等辅助工作。既然传统粉渣喂养费时费力,何不升级为规模化饲料喂养?一是她没有资金投入扩大升级为现代规模养殖,二是家庭底子薄没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养猪难,难就难在循环流动资金大、市场波动风险大。按说,毕腊英“出名”后,找银行协调贷款不成问题,甚至可以凭借“身份”找领导“说话”,也曾有金融单位上门示好,表示可以给予扶持,但毕腊英都婉拒了。她说,生猪市场变幻多端,挣了好说,赔了怎么还国家的钱呀!此一句,足以让那些认为毕腊英捐资助教是“作秀”、“为出名”、“沽名钓誉”、“捞取政治资本”等等的人无话可说。
支部的一面旗帜
每遇有社会活动需要参加,毕腊英是能推的就推,能告假的就请假。因为她一走,少则一两天,甚至三五天,所有的活儿就会全压在丈夫赵义贵一个人的身上。本小利微,毕腊英养猪场没有雇工,全靠夫妻俩操持。不但心疼丈夫赵义贵,也时时放心不下那些寄托全家生计的“猪宝贝”。
提起毕腊英,村里老党员王改娣深有感触地说:“腊英慷慨捐资助学,而自己却是省吃俭用,连冬天穿的棉裤都是自己做的,根本舍不得买。有一年端午节,街上热闹异常,各种小吃应有尽有,腊英正往家里进料,已是中午时分,人们都在品尝着各种小吃,腊英却和丈夫一边扛玉米,一边吃着自己带的干馒头,连一碗饭都没舍得买。”
村党支部书记张秋富说,毕腊英同志是我们支部的一名普通党员,她几十年如一日地资助贫困学生上学,是我们支部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广大党员应该学习的一个榜样。20多年过去了,毕腊英夫妻也从20多岁的年轻人步入中年,体力日渐下降。丈夫赵义贵搬运玉米的袋子,从原来的大麻袋换成小麻袋,从肥料袋换成小些的编织袋,这些毕腊英都看在眼里,酸在心里。他们夫妻俩为了省下每一分钱,收购玉米时依然采用上门收购,因为这样每公斤可省下1角钱的差价。“每年十六七万斤,就能省下六七千元呢。”毕腊英说。为了减轻丈夫的劳动量,前几天毕腊英和丈夫商量在磨粉车间泡料缸上,安装了一个小型电动葫芦。
即使这样,毕腊英捐资助教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
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毕腊英显出少有的激动,因为这是党组织给她人生中添加的最耀眼的光环,也是对她多年来所作所为最大的肯定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