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351-4885129 | 投稿邮箱:sxxncw@163.com

郭二仁:守望乡村30年的“妈妈校长”(图)乡村爱心故事

发布时间:2022-12-29 15:27:43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1

郭二仁.jpg

在廖家堡小学时,郭二仁和孩子们同吃同住。

郭二仁1.jpg 

郭二仁和管家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她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女教师;

她是学生心中的“妈妈校长”;

她从事教育事业30年;

她有一个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名字。

她叫郭二仁,现在是大同市左云县管家堡中心小学校长,也是左云县尽人皆知的“教育功臣”、大同市“优秀教师”、大同市“模范教师”、山西省“优秀党员”、山西省“师德标兵”“三晋名校长”“全国优秀教师”……

农家女当上乡村教师

1963年,郭二仁出生于左云县管家堡乡廖家堡村,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子女中她排行老二。郭二仁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靠天吃饭,种地为生。“从记事起,我们姐弟饱尝饥饿的滋味,贫穷伴着我们长大成人。”郭二仁说,姐姐小学毕业,两个弟弟只读完初中,比起姐姐和弟弟,自己算是家里文化水平最高的。她从小就是班里的尖子生,老师也常夸她,说她将来一定有出息。于是,父母破例让她读了高中。

郭二仁说,因为离家近,而且学费又低,她选择了教学质量相对差的左云县云西中学。可是,学校规定必须住校,这成了郭二仁上学最大的负担。原因很简单,住校一学年需交180公斤粮食,每月还得交7元伙食费。“那时候的7元钱,真让全家人发愁。”郭二仁说,当时全靠妈妈养鸡、养兔,然后变卖了给她交伙食费,实在不够,就四处去借。就这样,郭二仁上了两年高中。

1981年,因为家境困难,郭二仁不能再继续上学,选择回家务农的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替父母分担点生活的压力。

村里人都说,郭二仁干农活儿也是一把好手。但没人知道,其实她心里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叩开人生另一扇大门。

1984年3月的一天,郭二仁的初中老师给她打来电话,说乡里开会要招民办教师,让她试试。就这样,在恩师的鼓励下,郭二仁成了母校廖家堡小学的一位代课老师。学校很小,只有3间教室,90多个学生,一名校长,三名老师,实行的是复式教学,即两个年级在同一个教室,一名老师同时教两个年级的数学和语文。郭二仁教一年级和三年级,二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分别由另外两个老师教,校长则负责全校的副课。

一个月后,管家堡乡招考6名民办教师,郭二仁以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

命运就这样把郭二仁和教育事业连在了一起。经过一年的锻炼,郭二仁在教学上的才能得到了肯定:她教的两个年级,全乡统考成绩意外地得了第一和第二名。

1985年,送走毕业班,教毕业班的老师走了,校长也调走了。廖家堡小学只剩下郭二仁和另一名老师。60多个学生,两个老师教,郭二仁教一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另一个老师教二年级和五年级。条件虽然艰苦,但每月能有70元的固定收入,郭二仁已经很欣慰了。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她就认定,讲台就是她的事业和人生。

家长夸 孩子交给你,我们一百个放心

1989年,全乡小学校合并,成立几个连区,廖家堡是其中一个连区。六队、太平墩等几个附近村子的孩子被划到廖家堡小学。“孩子们年龄最小的才6岁,最大的也就十来岁。让这么小的孩子往返十几公里上学显然不现实,住校上小学就从那时候开始的。”

既然是寄宿学校,就得有宿舍有食堂。郭二仁把学校西侧堆放杂物的两间房子收拾出来,然后盘了土炕,于是,孩子们有了住的地方。没有食堂,郭二仁就先在家里把饭做好,然后带到学校和孩子们一起吃。“上课学习还算简单的,六七岁的孩子离开父母,繁琐的是吃喝拉撒。”郭二仁说,除了教学,学生的生活都需要老师来照料。这里的老师不仅仅是老师,还扮演着妈妈的角色,得教孩子们穿衣服、系鞋带、叠被子……

自从有了住校生,郭二仁就住到了学校。整整30年,学校就是她的家,她把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当自己的孩子照顾。

刘巧莲是廖家堡村人,她的儿子1998年在本村小学上学,那时郭二仁已是廖家堡小学的校长,但人们还是习惯叫她郭老师。刘巧莲说:“郭老师每天除了代课,还有干不完的活,孩子们都小,不会生火烧炕,每天早上,二十几间宿舍的火炉和土炕的灶火,都是她一个人生,到了晚上,为了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她又亲自将所有房间的灶火灭掉,包括老师的宿舍在内。”

当时农村的生活条件普遍较差,郭二仁班里有一个男学生,被子满是污渍,里边的棉絮还结成了一个一个的小团,不保暖不说,夜里睡觉硌得身子都不舒服。那时学生宿舍少,住校学生两个人一个床铺,被子是一起盖的,就因为这个孩子被子不干净,没人愿意跟他搭伙,孩子羞得抬不起头。郭二仁知道后,利用休息时间,将他的被子拆开洗净,重新絮了棉絮,缝好被套。

刘巧莲说,她的儿子不住校,可非常羡慕住校生,说妈妈不如郭老师好,儿子感冒了,自己都还没发现,是郭老师提前给孩子吃了药。“学生家长们常说,‘孩子交给郭老师,我们一百个放心’。”

学生赞 遇上“妈妈校长”我们很幸运

郭二仁是1991年当上廖家堡小学校长的,那时的她还是一名民办教师。“最困难的是1989年。”郭二仁回忆说。学生多了,两间宿舍不够用,郭二仁就和村支书商量,由大队出材料,县工商局赞助人工费,在校园盖了六间宿舍。宿舍问题解决了,但教室紧缺还是个大难题。1992年,郭二仁又找大队,盖起两间教室。

2006年,县教育局出资,买下校园南侧的两处村民院子,然后改造成一排教室。

当上校长后,郭二仁的工作更加繁重,除了正常代课,她还要抓生源,抓管理,学校的其他杂事也都要管到。

“学校桌椅坏了,她拿起锤子钉子自己修;教室灯泡不亮了,她踩桌子上自己换;宿舍开关坏了,她抄起电笔,又当起了电工……不仅如此,她还要给学生烧水、生火、烧炕、打扫卫生、掏厕所,自己忙不过来的时候,她丈夫就帮她一起干。孩子们都说,遇上‘妈妈校长’他们很幸运。”廖家堡小学老师刘晓芳说。

对此,郭二仁说:“我竭尽全力去干这些事的动力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这些孩子们都能接受正常教育,并努力把学习环境改善得更好些。”

郭二仁说,后来她的愿望真的实现了,在学校同仁的共同努力和上级部门的关心下,廖家堡小学的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人数最多时增加到了250多人,教学质量也远近闻名,方圆十几里村子的村民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有一年冬天的傍晚,家住六队村的问永亮、问明丽突然不见了,郭校长叫上我马上到他们家里找。当时正下着大雪,路上厚厚的积雪,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我们步行四五里路才到了问永亮的家中,看到问永亮已坐在炕上,我们的心这才踏实了。然后掉头又去找问明丽,到了问明丽家门口,看到问明丽站在大门外,一直没敢进家,冻得浑身直哆嗦。”管家堡小学老师张艳如说,看到校长和老师冒着大雪来找孩子,家长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两位学生也流着泪认错了,要求和校长一道返校。这时已是凌晨,郭二仁带着学生出门时,家长追了出来。其中一位家长说:“老师冒着大雪赶来我们已经很过意不去了,怎么能让你们就这么回去?”于是这位家长套上自家骡骡车,载着师生4人,一路送回学校。

此事过后,两个孩子一下子懂事了,很少让校长和老师操心,其中一位后来还考上了不错的大学。

凭借对学生的满腔热情和优异的工作成绩,郭二仁成了左云县教育系统的名人,她带领的廖家堡小学也成了左云县颇具实力的模范小学,“妈妈校长”的称呼也由此传开。

儿子怨 妈妈为什么不和我们亲

1984年,郭二仁经人牵线和廖家堡供销社的一小伙子结了婚。公婆是大同市新荣区郭家窑乡助马村农民,按照当地风俗,公婆给他们在助马村准备了婚房,入洞房的那一夜,是郭二仁夫妻在婚房留下的唯一记忆。第二天回娘家之后,夫妻便各上各的班了。

婚后,丈夫和她一起住在学校的一间宿舍里,学校就成了这对新婚夫妻的家。1987年六月初九,郭二仁在学校生下了大儿子,产后50天,她就开始工作。1989年4月22日,郭二仁又在学校生下了二儿子。两个儿子生在学校,长在学校,学校是他们家,妈妈是他们的老师。

两个儿子里大的比较内向,小的则是有话直说,常常问哥哥,“妈妈为什么不和我们亲?”

谈到两个儿子,郭二仁满是愧疚。她说,大儿子是姑姑帮着看到两岁,小儿子是雇人看到两岁。之后,兄弟俩一起在校园里玩,自然生长,她很少管。

知道妈妈在教室里,兄弟俩要进去找妈妈,郭二仁就从里面插上门,他们进不去,于是大哭。没人理,哭累了,就靠着教室门睡着了。

郭二仁说:“有好几次,下课了,我一拉门,两个儿子就跌进教室,当时心里真不是滋味。”面对那么多学生,郭二仁真的是顾不上自己的孩子。记得二儿子5岁时,自己在校园里玩,看到姥爷的小驴驴车经过学校就跑出去了,车上拉了一只盛水用的空汽油桶,他出去就悄悄地从车后往上爬,结果油桶翻了下来,砸住了儿子的脚。郭二仁看到儿子脚上的伤,以为只是肿了,就没去医院。七八天后孩子的脚依然疼得不让碰,这才急忙带孩子到医院,诊断结果显示,三根脚趾骨折,其中一根错位,因间隔时间太长,错位的脚趾已经长在一起,要想重新对上,需忍受很大的疼痛。重接时,儿子嗓子都哭哑了,郭二仁也心疼得流下了眼泪。过后,虽然经过了多次治疗,儿子的脚趾仍然留下了终身残疾。

为了学校,郭二仁欠了亲人很多。30年来,她没有和公婆一起过一个团圆年,没有带着孩子回新荣看望爷爷奶奶,总是当天打来回,因为学校离不开她,她也离不开学校。

两个儿子在郭二仁的学校里上完小学,升入了初中。儿子离开了学校,郭二仁走不开,不能随着去照顾,而丈夫所在的供销社此时也已倒闭,下了岗,干起了个体户。“妈妈照顾她的学生,顾不上照顾我们,爸爸只好放弃事业,来县城陪读。”说起这件事,两个儿子至今仍有怨言。

丈夫和两个儿子就这样在县城租住了6年,直到两个儿子到外地上学,丈夫才重新回到郭二仁的身边。

郭二仁从教整整30年,日日夜夜都在学校度过。郭二仁一家四口对家的概念永远和常人不同,他们的家就是偏僻的学校里的宿舍。

好老师收获八方美誉

怀着对学生深厚的感情,郭二仁在廖家堡小学一干就是26年。

2010年夏天,管家堡乡中心小学扩建,盖起了设施齐全的新教学楼。新楼盖起了,可由于管理不善,学校只有60多个学生,周边村子里不少学龄儿童失学在家。要想让那些学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首先要提高乡中心小学的教学水平,得到学生家长的信任。于是,乡党政决定将郭二仁从廖家堡小学调过来,担任管家堡中心小学的校长。同年9月,在廖家堡小学度过了青春年华的郭二仁,来到管家堡中心小学,走马上任。

当时农村的教学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赴外打工的人员逐年增加,乡镇小学的生源大幅减少,留在家里的适龄入学儿童又有许多因家庭困难等原因,无法走入学校。为了把这一部分孩子带进课堂,郭二仁走村串户,费尽口舌,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使学生数量有了大幅提升,让许多原本无希望上学的适龄儿童走进了校园。

榆柏墩村尹甜美的父母皆为智障人士,家境穷困。郭二仁入村调查时了解到尹甜美的情况后,亲自登门,劝说其入校上学。根据相关政策,国家每学期会对贫困学生补助375元,而学生入学一个学期的总花费大约是900多元。为了让尹甜美入校,郭二仁主动承担起了她上学需要的所有自费支出,为她交伙食费,提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因为父母是智障,12岁的尹甜美还没有登记户口,郭二仁又东奔西走,找领导,想办法,最终帮她办好户口。经过几年的学习,现在的尹甜美已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小学四年级学生了。

为了让孩子们上学,郭二仁一次次伸出援手。其实,郭二仁的家里并不富裕,他们一家人省吃俭用,用节约下来的钱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从参加工作至今,得到过郭二仁帮助的学生有30多名。孟丽君、马素玲、王晓宇、狄小龙……这些孩子因为有幸遇上“妈妈校长”,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无私关心关爱我们的郭老师,有了老师的帮助,才有了我们的今天。”这几乎是这些孩子共同的心声。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蓦然回首,郭二仁已经在教书育人的讲台上度过了30个春秋。30年来,郭二仁教过的学生有很多考上了大学,走向了社会,“有在北京的,有在上海的,还有在当地从政的……”郭二仁细数成才的学生,就像是在说自己的孩子,脸上露出的幸福和自豪不言而喻。更令她感动的是有些学生受她的影响,大学毕业后又返回母校,承担起培育学弟学妹的重任。廖家堡小学的刘晓芳,管家堡小学的张艳如,都曾经是郭二仁的学生,如今,她们和郭二仁一起,做起了“妈妈老师”,常年和学生吃住在一起,每半个月回家一次。

郭二仁用点点滴滴的辛苦,铸就了自己精彩的人生,先后被评为左云县的“教育功臣”、大同市的“优秀教师”和“模范教师”、山西省的“优秀党员”和“师德标兵”及“三晋名校长”“全国优秀教师”……这位受人尊敬的“妈妈校长”,已开始收获她几十年播种结下的丰硕果实。


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 山西新农村建设网微信公众号山西新农村建设网微信公众号
山西新闻报道集

全媒体矩阵

投稿热线:0351-4885129
投稿邮箱:sxxncw@163.com
官方微博:山西新农村建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