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线:0351-4885129 | 投稿邮箱:sxxncw@163.com

虎年古城下走来非遗传承人晋城

发布时间:2023-01-11 17:00:13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3

虎年新春,山西阳城县濩泽古城下,歌声如潮,只见一位老人用妆顶着一周岁重孙白禹诺满脸笑容,踩着悠扬音符走在表演队伍中,他就是阳城县凤城镇南关社区杠桩故事传承人——白接才。


image.png


老人白接才,今年75岁,他18岁那年,在父亲白建珍的带领下,开始学杠装故事,并拜杠桩故事办的最好,在阳城享有盛誉的成振汉、田国良、白建功老艺人为师,每逢赶庙会,师傅们扛桩表演,他始终寸步不离地跟着师傅们跑龙套,身上背的、手里拿的不是水杯就是毛巾,紧紧尾随其后。表演中,他注意观察师傅们最精彩的一面,比如:谁的表情好,谁的步子轻松自如欣赏效果好,谁的动作滑稽幽默表演技能高,都成为他吸取精华的最好办法。卸妆后让忙给师傅递水送毛巾,为师傅们解渴止乏,不时地为师傅们捶腰按背,回家后,他独自一人扛起下桩在院内来回行走,仔细琢磨。几十年过去了,他不仅练就一身真本领,而且还积极参加县乡村扛桩故事的表演。


image.png


老人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婿,他很早就想让他们学习杠桩故事,使杠桩故事能够传承发展。经过深思,他决定花点本钱让内弟、连襟来促成此事。这天,他提前通知了儿子、女婿晚上到家议事,同时也通知了两个内弟,一个连襟,晚上到家。然后到街上购买食材,并亲自下厨,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夜幕降临,他们如期而至。儿子白海亮、女婿栗团结看到长辈在此,不免心里滴咕,难道是分家析产,带着一腔疑云,纷纷入座,酒过三巡,菜过三味,白接才步入正题,他说:今天请大家来,为什么说请,是因为想让你们帮我一个忙,想让你们学习杠桩故事,我不想让这个事在我手里失传,因而请你们帮帮传承给下一代。心事重重的儿子、女婿听了以后,心情一下子轻松了许多。此时两个内弟惊讶地说:“这个事我不会,原来你摆的事鸿门宴啊?”白接才婉然一笑,连忙说:“什么不会,是没有练,熟能生巧,我不就是练出来了。只要你们肯学,我来教,饭我来管,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会。”几句戏言后,他们欣然答应,打那以后,他们下午一下班,连家都不回,吃过晚饭后,他就在大院内,一起学习切磋杠桩故事的注意事项和表演技巧。


就这样,他们利用晚上的空余时间,连续三个月从不间断,终于使儿子白海亮、女婿栗团结、两个内弟王润元、王国元,一个连襟靳天才,都能杠桩上街娴熟地表演了。由此可见老人白接才对扛桩故事的热爱与追求,以及为培养传承人所倾注的心血和汗水,是多么令人钦佩!


image.png


扛桩闹故事,亦称上桩故事,俗称顶桩或扮故事,是我国民间舞蹈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文化。顶桩特别适宜于街头庙会表演,为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必备节目。


image.png


山西省阳城县南关村的扛桩闹故事古称“抬棍”,初成于明末,成熟于清初,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据说其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每逢大旱,人们求雨过后将神像请上供桌,再抬着两个扮作童男童女的儿童游行,以示求雨祭神,即称“抬棍”。久而久之,顶桩由“抬棍”变为扛在肩上赤脚行走,人们又把一些戏剧故事加到扛桩故事中,单纯的求雨祭神活动被赋予人性化的成分,成为每年春节、元霄节、庙会等节日庆典不可或缺的民俗项目,扛桩闹故事也被誉为“空中舞蹈”“无言的戏剧”。


image.png


扛桩闹故事的传承方式主要为家庭传承,表演者往往是从小在桩上表演,成人后在桩下操作,并多为孩提时代的装扮。顶桩道具由背架(即上桩和下桩组成)、叉杆、手锤、三脚等,以及戏剧行头组成。顶桩艺人顶着十岁左右的孩童,穿行头、化戏妆,分组搭帮组成一组故事。表演内容主要是《杨家将》《岳飞传》《西游记》等传统剧目,顶桩表演者跟随伴奏娴熟地扭动着秧歌舞步,以难度极大的功力和技巧将桩上的故事人物演绎得洒脱自然,活灵活现。


image.png


表演扛桩故事时往往会有数百村民参与其中,人们用这种古老而独特的方式祈福,希望日子越过越好。


扛桩故事伴随着民间祭祀活动而发生、发展,又随着生产、生活的衍变以及活动空间的拓展不断繁荣,在长期参加民间民俗活动形成的固定表演形式中,既保持独特性,又加入创新成分,使其得以保护和传承。


山西阳城县南关村的“扛桩闹故事”已于2009年列入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image.png



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版 山西新农村建设网微信公众号山西新农村建设网微信公众号
山西新闻报道集

全媒体矩阵

投稿热线:0351-4885129
投稿邮箱:sxxncw@163.com
官方微博:山西新农村建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