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肉产量增速领跑肉类为哪般科普知识
作为节粮型畜牧业中极具代表性的产业,我国养兔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兔肉产量年均增速明显,远高于其他肉类,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又蕴藏着什么样的商机?对此,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武拉平作了分析:
当前兔业发展格局如何?
从数量来看,我国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已相对稳定,对禽肉的需求增幅也放慢,但牛羊肉和其他特色肉类的需求增速相对较快,特别是鹅肉、鸭肉和兔肉等都有较快增长。2007-2017年,肉类产量年均增速为2.27%,猪肉增速为2.38%,牛羊肉增速分别为0.13%和2.02%,禽肉增速为2.74%,但兔肉产量增速则为3.47%,远高于其他肉类增速。在目前畜牧业经济发展中,兔产业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背后原因有三个:市场需求的拉动、技术进步的推动和产业特色的决定。
长期以来,由于广大消费者对兔肉营养的认识不足,兔肉消费相对较少,人均消费量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兔肉消费区域集中在四川、重庆和广东等地。调查表明,仅四川省就消费掉我国兔肉产量的一多半,而其他多数地区的兔肉消费极少。与其他畜禽肉相比,兔肉营养成分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即高蛋白、高赖氨酸、高磷脂,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近年来,得益于消费者对兔肉营养价值的认知不断增强,因而兔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除了受市场需求拉动外,技术的推动也是兔业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2011年以来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体系集聚了19位全国兔产业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在育种、饲料营养、疾病防治、环境调控、加工营销等方面联合攻关,并研发了一系列实用技术,同时,依托于岗位科学家和试验站培训大批一线养殖户,大大提高了我国家兔养殖的技术水平和效率。
同时,兔产业本身的特点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兔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易启动、易管理”的特点。家兔养殖不仅具有绿色、“节粮节地”的特点,还能够安排就业,因为技术要求不高,中老年劳动力都可胜任。家兔能够提供优质的兔肉,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在对高质量产品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兔肉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一趋势。
兔产业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从当前形势看,我国兔产业发展的机遇有很多,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市场需求潜力大,产业发展动力足;节粮节地低污染,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符合经济发展新常态;品种资源优势明显,科技支撑保障充足;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产业环境逐步改善。
机遇与挑战并存,兔产业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产业波动大,挫伤了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兔产业是我国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之一。由于在农业以及畜牧业中所占的份额较小,各界对兔产业的重视度不够,甚至连成本收益、市场行情等方面的统计都缺乏,这样也就难以做到科学地监测和引导。二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种兔市场需要规范。表现在:种兔场小而散,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些地区品种改良缺乏战略性思维,盲目杂交,导致一些地方优良品种资源退化甚至流失,得不到有效保护,所以一些规模化兔场的优良种兔只能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兔产业发展。三是养殖方式落后,技术水平和标准化问题亟待提高。目前我国家兔养殖主要以中小规模兔场为主,初步估计,年出栏1万只以下的兔场(基础母兔约300只)其出栏量约占全国家兔出栏量的70%。四是疫病依然时有发生,养殖风险较大。如何引导中小规模兔场进行科学养殖,减少兔病的发生,已成为兔产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目前在兔舍兔笼、家兔出栏、饲料配方和营养等方面标准制定和推广亟待推进。
如何才能推动我国兔产业健康发展?
我国兔产业发展要坚持科技为先导的科学发展观,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的指导思想,加强家兔养殖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建设,提高饲料和疫病防治等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积极引导兔产品加工营销环节的发展,大力开拓兔产品市场,提高兔产品的普及水平,实现市场拉动、技术驱动,大力发展生产,更好地保证供应,从而既节约粮食、又有效增加供给。
家兔在我国各地均有饲养,受各地自然气候、养殖业总体发展情况以及家兔养殖的历史传统影响,各地的养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种类的家兔养殖区域不同。因此,虽然家兔发展有诸多共同规律,但从全国来看也不能 “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发展。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兔产业的发展也必须走节约粮草饲料、充分利用多种资源、保护环境、循环发展的道路。不管兔场规模大小,在兔饲料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应以满足家兔营养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做到既能保证家兔健康生长,又能很好地减少对粮食和稀缺的苜蓿草粉等的过度依赖,做到节粮、节草、环保、高效。